ICML氏野 | 国际前沿与中国实践共同验证,真实世界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为初治DLBCL带来疗效获益,兼顾良好安全性
在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和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18-ICML)召开期间,两项会议均披露了多项针对维泊妥珠单抗
联合方案在真实世界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最新研究进展,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徐俊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婷教授对此进行解读,并就维泊妥珠单抗的一线治疗潜力分享真知灼见。
本文亮点集锦
■ ICML 290:POLASTAR研究显示,Pola-R-CHP在真实世界初治DLBCL患者中的ORR和CR率分别为93.2%和83.3%,且>80岁患者的疗效与总体人群一致。
■ EHA PF921【中国声音】:一项针对Pola-R2治疗老年DLBCL的前瞻性、II期、多中心研究显示,该方案CR率高且安全性良好,EOT时的CR率高达90.3%,8疗程后100%实现uMRD4。
■ EHA PS1947【中国声音】: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治疗的中期和最佳ORR均为93.4%,最佳CR率为75.0%,伴TP53突变患者的CR率高于文献报道的R-CHOP组数据(9.0%-37.8%)。
■ EHA PF980【中国声音】: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Pola-R-CHP在初治CD5阳性DLBCL中表现出快速缓解,中期评估ORR为100%,CR率达77.8%,有望带来长期PFS获益。
国际前沿,真实世界Pola-R-CHP治疗初治DLBCL安全性和有效性与POLARIX研究结果一致
在DLBCL一线治疗中,既往POLARIX研究显示,相较于R-CHOP方案,Pola-R-CHP方案可显著改善初治DLBCL患者PFS1。其在真实世界中获益是否一致?本次EHA&ICML会议均公布了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在真实世界中一线治疗DLBCL的研究进展,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ICML 290】POLASTAR研究:真实世界Pola-R-CHP一线治疗CR率达83.3%,且>80岁患者的疗效与总体人群一致2
POLASTAR是一项日本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前瞻性纳入来自71个研究中心的502例初治DLBCL患者(含POLARIX研究中排除的人群,如>80岁及IPI 0-1分的患者)接受Pola-R-CHP治疗,其中485例(96.6%)纳入FAS。患者中位年龄为71岁,12.4%为>80岁;ECOG 0-2 分占94.7%;IPI 2-5 分占 73.7%;Ann Arbor Ⅲ-Ⅳ期占61.2%。所有治疗药物的中位相对剂量强度(RDI)≥87.2%,在>80岁患者中,维泊妥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的中位RDI≥93.0%。
有效性方面,EOT时疗效可评估人群(n=444)的ORR为93.2%,其中CR率为83.3%。>80岁的患者的ORR和CR率与总体人群一致,各COO亚型获益具有一致性。安全性方面,47.4%患者发生≥3级AEs,12.6%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最常见的≥3级AEs为血液学毒性和肺部感染,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与总体人群相比,>80岁患者的AEs发生率较高。
表1 EOT时缓解情况
研究表明,Pola-R-CH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POLARIX研究结果一致,在临床实践(具有更广泛的患者背景)中有效。通过适当的安全性监测和剂量调整,Pola-R-CHP方案可有效治疗老年DLBCL患者(包括>80岁人群)。
中国之声,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有望改善高危/老年虚弱DLBCL生存结局
【EHA PF921】Pola-R2一线治疗老年unfit或虚弱DLBCL患者实现高达90.3%的CR率和良好安全性3
一项前瞻性、II期、多中心研究纳入CGA分类为unfit或虚弱的≥70岁初治DLBCL患者,接受至多8个周期的Pola-R2方案,在4个周期后通过18F-FDG PET/CT进行中期评估,达到PR/CR的患者继续进行额外4个周期的治疗。截至2025年5月20日,共入组4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2岁,9例为虚弱患者,超过一半患者为Ann Arbor III~IV期或IPI 4-5分,24.3%患者伴有大包块。48.8%患者为non-GCB型,36.6%为双表达淋巴瘤。
31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并接受评估。4个周期治疗后,中期评估的ORR和CR率分别为91.7%和77.8%,EOT时的CR率高达90.3%。ctDNA分析显示,在2、4和8个疗程后,分别有73.3%、88.9%和100%的患者达到uMRD4(10-4水平无法检测到微小残留病)。中位随访9.7个月,1年PFS和OS率分别为88.0%和94.7%。在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3~4级AEs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图1 PFS和OS结果
Pola-R2方案在初治老年unfit或虚弱DLBCL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ctDNA监测表明治疗有助于实现患者深度缓解,但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确认缓解的持久性。
【EHA PS1947】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一线治疗DLBCL最佳CR率为75.0%,伴TP53突变患者CR率高于历史数据4
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一线治疗DLBCL患者中的有效性,尤其关注伴有TP53突变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67.0%为IPI 3-5分,73.6%为Ann Arbor III-IV期,58.9%有≥2处结外受累,53.9%为non-GCB亚型,33.0%伴有大包块,55.6%的患者表现出BCL2高表达(≥50%)。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主要为Pola-R-CHP(81例)。
在可评估患者中,中期和最佳ORR均为93.4%,中期CR率为64%,最佳CR率为75.0%。亚组分析显示,中期CR率和IPI评分(p=0.004)与是否伴结外受累(p=0.002)相关。最佳CR率还与是否伴大包块(p=0.019)、BCL2高表达(p=0.02)和TP53突变(p=0.025)相关。
表2 中期CR率的亚组分析结果
图2 TP53突变队列的泳道图和与最佳CR率相关的基线特征因素
NGS分析显示30%患者伴TP53突变,相较于未突变组,突变患者的最佳CR率(52.4% vs 82.2%,p=0.025)和中期CR率(42.9% vs 71.1%,p=0.053)均较低。在TP53突变组中,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的CR率高于文献报道的R-CHOP方案(9.0%-37.8%)。此外,TP53突变的数量与治疗反应呈负相关(p=0.045),这表明TP53突变可能可以作为疗效预测因子。
本研究首次回顾性评估了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一线治疗伴有TP53突变DLBCL患者的有效性,缓解结果与POLARIX研究相当,并且在TP53突变患者中CR率高于R-CHOP方案的历史数据,为高风险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EHA PF980】在初治CD5阳性DLBCL中,4周期Pola-R-CHP即达100%缓解5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4家中心的初治、CD5阳性DLBCL患者,使用单中心DLBCL数据库对Pola-R-CHP和R-CHOP进行了匹配比较。在纳入分析的27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4岁,74%为Ann Arbor III~IV期。55.6%患者IPI评分≥3分,70.4%患者伴≥2处结外受累,脾脏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在70.4%和63%的患者中观察到肿瘤负荷指标(如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约80%的患者为non-GCB型,33.3%为双表达淋巴瘤。
两组的基线特征平衡良好。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中期PET/CT评估显示,Pola-R-CHP组的ORR(100% vs 85.7%)和CR率(77.8% vs 55.4%)高于R-CHOP组,尽管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EOT时Pola-R-CHP组的ORR(92.6% vs 85.5%)和CR率也较高(77.8% vs 69.1%)。值得注意的是,在Pola-R-CHP组中,中期评估时达到PR的6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EOT时缓解加深(CR)。
中位随访11.7个月时,Pola-R-CHP组中位PFS和OS、中位DoCR均未达到。预估的6个月和12个月PFS率分别为96.3%和85.2%,而R-CHOP组为87.7%和78.1%,无显著差异。在安全性方面,Pola-R-CHP组3~4级AEs发生率为33.3%,最常见AEs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图3 Pola-R-CHP组DoCR情况
研究显示,Pola-R-CHP治疗CD5阳性DLBCL患者表现出快速缓解,安全性可控。Pola-R-CHP在CD5阳性DLBCL中有望带来长期PFS获益,但仍需延长随访时间以确认。
*FAS:全分析集;CGA:老年综合评估;IPI:国际预后指数;EOT:治疗结束时;PR:部分缓解;ORR:总缓解率;CR:完全缓解;DoCR:CR持续时间;OS:总生存期;PFS:无进展生存期;MRD:微小残留病;non-GCB,非生发中心B细胞;NGS,二代测序AEs,不良事件
*Pola-R-CHP :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和泼尼松
;Pola-R2,维泊妥珠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
;
专家点评
李剑教授
DLBCL多发于老年患者,但老年患者常因合并症多、无法耐受传统化疗、很少有条件参加临床试验等因素,生存率显著低于年轻患者,5年OS率仅54.3%,需结合CGA等优化治疗策略6。今年EHA年会更新的多项研究中,Pola-R-CHP方案在日本真实世界POLASTAR研究中显示出与POLARIX研究一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在>80岁患者中疗效与总体人群一致,提示该方案可为包括高龄患者在内的初治DLBCL人群带来良好生存获益。我中心牵头开展的前瞻性、II期研究也显示,Pola-R2治疗老年/虚弱DLBCL表现出高CR率和良好安全性。未来期待更长随访时间的数据公布,以进一步验证维泊妥珠单抗方案的一线治疗潜力。
徐俊卿教授
CD5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表达于正常T细胞,少部分表达于正常或恶变的B细胞。CD5阳性DLBCL约占5%-10%,为高危亚型,预后较差,既往研究显示5年OS率(55% vs 65%,p=0.032)和5年PFS率(52% vs 61%,p=0.041)相较于CD5阴性患者明显降低7,8。基于Pola-R-CHP在既往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中的获益,我中心在本次EHA会议上公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聚焦Pola-R-CHP在CD5阳性DLBCL中的表现,显示快速、深度缓解和可控安全性的核心优势,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有前景的一线治疗选择,有望改善此类高危DLBCL患者的生存结局。未来还需扩大样本并延长随访,进一步验证该方案的生存获益及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应用。
王婷教授
TP53突变是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既往研究显示大剂量免疫化疗未能改善患者预后9,亟需新的治疗方案。自2023年维泊妥珠单抗在中国获批,我中心开展了一项针对Pola-R-CHP的回顾性研究,投稿并入选了今年EHA Poster。分析显示,尽管TP53突变亚组CR率低于非突变组(52.4% vs 82.2%),但相较于历史R-CHOP数据,实现了CR率的明显提升(52.4% vs ≤37.8%),提示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有望克服TP53突变的部分耐药性,为这部分高危群体提供新选择。此外,TP53突变负荷与疗效的负相关性(p=0.045)进一步支持其作为疗效预测标志物的价值,为DLBCL一线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李剑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
徐俊卿 教授
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二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
中国MDS/MPN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MDS工作组委员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烟台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篇
王婷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科副主任
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教程内容负责人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移植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
美国肿瘤学会会员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肿瘤研究所(NCI/NIH)博士后
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课题1项
上海市“浦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