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BOC/BOA | 王峰教授权威解读:结直肠癌治疗新突破与前沿探索

来源:医脉通消化系统肿瘤 2025.07.09
我要投稿

2025年7月4日至5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于南京召开。值此会议契机,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接受采访,解读本届ASCO年会中结直肠癌(CRC)领域的最新研究突破。


Q1:本届ASCO年会中,来自中国的ANCHOR研究备受关注,该研究创造性地评估了口服小分子VEGFR-TKI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一线治疗中的应用,鉴于此,能否请您简要介绍mCRC一线治疗的现状,以及分享您对ANCHOR研究的创新性探索有何评价?


王峰教授:

近年来,mCRC的一线治疗中,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已成为标准方案。常用的治疗模式为双药或三药化疗方案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或联合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如帕尼单抗、西妥昔单抗。对于RAS和BRAF基因野生型的mCRC患者,根据肿瘤原发部位可进一步分为左半CRC和右半CRC。对于左半CRC野生型患者,其一线治疗通常推荐双药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而对于右半CRC以及一些特殊类型(如BRAF V600E突变型、进展迅速等)的患者,为实现转化治疗目的,常推荐三药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其他普通患者多采用双药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方案。


ANCHOR研究有许多亮眼之处。第一,ANCHOR研究为抗血管生成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既往抗血管生成治疗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多被置于三线及以后的治疗阶段,在化疗失败后作为单药使用。该研究创新性地将小分子TKI安罗替尼置于一线治疗,与贝伐珠单抗进行头对头比较。结果显示,在RAS和BRAF基因野生型的mCRC患者中,安罗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等关键指标上与贝伐珠单抗相当,两者的生存曲线高度重合,这表明安罗替尼在mCRC的一线治疗中与贝伐珠单抗具有相当的疗效。


第二,在维持治疗阶段,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进行维持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安罗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双口服药物维持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对静脉输液维持治疗的接受度普遍较低,双口服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接受度,且两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发生率相似。这种双口服方案为医疗条件欠佳或难以进行静脉输注的患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第三,在转化治疗领域,高有效率是关键目标,它能够将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状态。贝伐珠单抗作为大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其半衰期较长(约三周),因此在进行转化性手术前需停药六周以上以确保手术安全性;而安罗替尼作为小分子TKI,半衰期相对较短,停药两周后即可进行手术。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有效率相当,转化概率较一致。此外,数据显示安罗替尼组的肝转移切除率略高于贝伐珠单抗组(3.75% vs. 2.93%),这表明安罗替尼在转化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Q2:在本次ASCO年会的靶向治疗领域,针对BRAF V600E突变型mCRC的BREAKWATER研究登上了口头报告舞台,可否请您解读一下该研究的更新结果?该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可能为BRAF V600E突变型mCRC的临床诊疗带来哪些革新?


王峰教授:

BREAKWATER研究公布了长期随访数据,其总生存期(OS)持续获益。BRAF V600E突变型CRC具有高度恶性且进展迅速的特点。此前,根据NCCN协作组的调研,这类患者的OS仅能达到14个月左右。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BREAKWATER研究的发起人Scott Kopetz教授在BRAF V600E突变型晚期CRC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前,SWOG S1406研究奠定了维莫非尼联合伊立替康和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基础,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未能显著延长OS。随后,BEACON研究证实恩考芬尼联合西妥昔单抗±Binimetinib的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PFS和OS,为RAS野生/BRAF V600E突变型mCRC的后线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本次的BREAKWATER研究是一项Ⅲ期临床研究,其创新之处在于将研究推进到了一线治疗阶段。该研究回答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在化疗基础上联合BRAF抑制剂和抗EGFR单抗治疗是否能够提升疗效;二是单纯BRAF抑制剂和抗EGFR单抗治疗而不联合化疗是否可行


研究结果显示,双药化疗联合恩考芬尼和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疗效提升显著,无论是在PFS还是OS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这表明,对于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的一线治疗,应考虑采用双药化疗联合BRAF抑制剂和抗EGFR单抗的治疗方案。同时,研究也回答了是否可以采用双靶治疗替代化疗的问题。在PFS和OS层面,尤其是PFS结果方面,双靶治疗与化疗相当,且双靶治疗的TRAE发生率明显较低,特别是3到4级TRAE。因此,对于状态较差、存在化疗禁忌或因高龄等原因无法接受化疗的患者,双靶治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在双靶基础上联合化疗的方案的确显示出更高的有效率和PFS。因此,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化疗联合双靶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Q3:聚焦本次ASCO大会的CRC领域,您认为还有那些值得关注的新靶点、新药物和新探索?


王峰教授:

在今年ASCO年会上,众多新药研究结果相继公布。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与PD-1抗体联合的多种免疫疗法,二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取得了显著进展。在CRC领域,免疫治疗的探索仍在持续。目前,PD-1/CTLA-4抗体在微卫星不稳定(MSI-H)CRC的治疗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其他肠癌类型中的应用仍有待深入研究。


除此之外,今年我们团队会有一项III期临床研究到达随访终点。该研究探讨了在一线治疗中采用XELOX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PD-1抗体的疗效,旨在明确免疫治疗在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并识别出能够从中获益的患者群体。


在后线治疗方面,微卫星稳定(MSS)CRC的免疫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前期研究显示,将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疗效,但效果仍不理想。在此背景下,徐瑞华院长带领我们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及PD-1抗体联合应用,观察到肿瘤微环境从“冷”转“热”的积极变化。目前,团队正在开展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


此外,呋喹替尼在三线及以上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对比了呋喹替尼与传统口服治疗方案的疗效,有望为晚期CRC的后线治疗提供新的选择。这些研究方向令人期待,相信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将为CRC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希望。


屏幕截图 2025-07-09 20254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