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桢玥教授专访:长期稳定达标,降脂治疗硬道理——解析血脂领域最新进展及传统、新型药物协同之道丨OCC 2025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血脂异常
管理始终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核心环节。2025年5月29日-6月1日,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进行专访,陈教授结合最新循证证据与临床经验,围绕血脂治疗新靶点、创新药物与传统药物协同合作,以及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为血脂管理提供了兼具学术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性的专业见解。
医脉通:近年来,血脂领域日新月异,多种新型药物相继获批或展现出治疗潜力。作为血脂领域的权威专家,请您介绍一下,目前血脂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靶点和新型药物?
陈桢玥教授:
近年来,血脂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种新靶点、新型药物和新剂型相继涌现并临床可及。新型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
部分PCSK9单抗,尤其是一些国产原研药物也陆续登场,展现出良好的创新性(例如半衰期更长等),并提供了完全本土化的循证证据。小干扰RNA类药物因其良好的依从性和长程、低频(如一年两针的药物)的治疗体验,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值得关注的是,反义寡核苷酸、融合蛋白及口服剂型的新型PCSK9抑制剂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未来将进一步丰富治疗选择。
除靶向PCSK9的药物外,靶向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的药物也同样值得期待。目前,针对ANGPTL3的单抗、小干扰RNA及反义寡核苷酸类药物等均在研发中。值得关注的是,该靶点可独立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发挥降脂疗效,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特别是纯合子型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较基线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0%~50%。同时靶向ANGPTL3的药物还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对混合型高脂血症
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此外,APOC3抑制剂针对甘油三酯的升高也显示出显著疗效,为重度甘油三酯升高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针对载脂蛋白C III(Apo-C III)的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是重度甘油三酯升高患者的福音,为联合应用现有治疗手段(如贝特类药物、处方级Omega-3脂肪酸等)仍无法达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降Lp(a)的药物也备受瞩目。Lp(a)与心血管风险显著相关,靶向Lp(a)的药物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和小干扰RNA及口服制剂等。既往公布的PCSK9单抗相关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降低Lp(a)水平(降幅不大)可产生独立于LDL-C的获益。随后,反义寡核苷酸、小干扰RNA及口服制剂等Lp(a)特效药研发,Lp(a)降幅可达80%-90%。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三期心血管获益终点研究即将公布,若结果为阳性,Lp(a) 将有望成为继LDL-C之后又一重要干预靶点。
此外,ATP-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贝派地酸的研发,为他汀不耐受患者提供了替代选择。其作用位点在他汀位点——HMG-CoA的上游,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来降低血脂水平,且无肌肉不良反应。现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贝派地酸可显著降低他汀不耐受患者的LDL-C水平,并使心血管获益;但其目前仍未在国内获批,期待其在保证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可以积累更多心血管获益的证据。
医脉通:在血脂管理领域,创新药物与传统药物应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更高效的血脂控制?请结合胆固醇代谢机制与循证证据,谈谈您的策略思考。
陈桢玥教授:
对于血脂管理领域创新药物和传统药物的应用,我们始终强调"喜新不厌旧" 。
目前,他汀类药物仍然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降脂药物,其基石地位不仅源于良好的性价比,更基于其在胆固醇代谢调控中的核心作用。
从胆固醇代谢机制来看,人体内3/4的胆固醇源于内源性合成,1/4来自肠道吸收。他汀类药物为胆固醇合成抑制剂,可通过阻断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关键路径,来降低胆固醇水平。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则通过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实现对胆固醇来源的双重管控。新型PCSK9抑制剂则聚焦于胆固醇的分解代谢环节,可通过加速血液中LDL-C的清除,来降低血脂水平。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降脂治疗就犹如清理地板水渍:他汀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负责在上游"关水龙头",主要负责控制来源;PCSK9抑制剂则是在下游 "拖地板",主要负责代谢清除。若仅依赖单一环节,就如同放任水龙头流水却单纯拖地,不仅治疗负担重,效果也难以持久。因此,联合治疗已成为当前降脂策略的必然趋势。
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他汀类药物历经了30余年的循证历程,从经典的4S研究到近年来的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其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和获益证据最为充分,这是任何一种药物都无法比拟的。
基于此,在进行降脂治疗时,我们应该“喜新不厌旧”,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新型药物,协同合作,助力患者安全达标。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血脂领域还有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该如何应对,以更好地进行血脂管理?
陈桢玥教授:
尽管近年来在血脂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很多临床需求未被满足。目前来看,我国的血脂管理水平并不理想,“一高三低”形式(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始终没有改变。这主要可归因于以下几点:
第一,医患对血脂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血脂异常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其次,血脂水平无法居家自测,需医院检测,相对比较麻烦。
第二,用药依从性差:患者对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过度担忧,经常擅自停药、吃吃停停的现象普遍,导致LDL-C水平波动,达标率较低,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医生和患者对血脂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可通过简化服药方案(如单片复方制剂)和创新治疗手段(如小干扰RNA类药物英克司兰)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总体而言,对于降脂治疗,目前不并缺少相应的降脂治疗策略,如何积极地应用这些手段并长期坚持才是治疗的重点、难点。长期达标、稳定达标才是硬道理,才能使获益最大化。
专家简介
陈桢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美国Mayo Clinic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学术任职: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 秘书长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会 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心血管病学会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副组长
上海市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亚洲心脏学会心血管预防委员会 委员
亚洲脂质学会指导委员会 委员
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 坛主
长城心脏病学大会 糖尿病论坛 主席
长期从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曾在美国Mayo Clinic学习3年
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Circulation Research、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