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MASCC|蔡修宇教授:执全程管理之笔,书写肺癌患者生命新篇章

来源: 2025.07.12
我要投稿

当前,全球肿瘤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肿瘤病例已突破2000万例1。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恶性肿瘤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年新发病例数已达482万例,且呈持续攀升态势2。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提升,肿瘤的管理逐渐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和长期管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现代肿瘤管理的核心目标已从单一的生存期延长,转向在延长生存的同时帮助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这亟需建立并实施贯穿诊断、治疗、康复和随访的"全程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2025年国际癌症支持治疗协会和国际口腔肿瘤学会联合年会(MASCC/ISOO)于2025年6月26日至28日在美国西雅图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全球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为优化肿瘤患者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前沿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值此盛会,医脉通诚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修宇教授进行专访。蔡教授作为肺癌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将深入剖析现代肺癌治疗中的全程管理策略,分享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为肺癌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医脉通:今年国际癌症支持治疗协会和国际口腔肿瘤学会联合年会(MASCC/ISOO)的主题是什么?在肺癌诊疗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的背景下,您认为我国肺癌患者的治疗面临哪些新挑战?


蔡修宇教授:


今年MASCC大会的主题是"Informed Decisions in Supportive Cancer Care"。这一主题的设定反映了近年来肿瘤支持治疗理念的重要转变:从传统的"Palliative care"(姑息治疗)到"Supportive care"(支持治疗)的演进。这种转变标志着支持治疗已经从单纯的终末期患者关怀,扩展为贯穿肿瘤治疗全程的综合性管理,涵盖了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乃至根治性治疗等各个阶段的患者。值得强调的是,支持治疗不仅关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对患者的生存期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现代肿瘤治疗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的趋势,也彰显了全程管理在整个肿瘤治疗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规范化治疗的核心在于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然而,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血液学不良反应特别是骨髓抑制,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大挑战。相关数据显示,超过80%的化疗药物会引发骨髓抑制,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3。这些血液学毒性反应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耐受性,还可能导致治疗中断或剂量调整,进而增加疾病进展或复发的风险,对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随着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治疗目标已从单一的疾病控制转向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患者不仅需要接受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更渴望获得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在内的多维度全程管理服务。


医脉通:在肺癌诊疗逐步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的背景下,科学的全程管理不仅关注疾病的有效控制,更致力于帮助患者实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从而真正提升其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基于此,如何开展肺癌全程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蔡修宇教授:


肺癌诊疗已逐步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这一转变得益于临床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最新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等创新疗法,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当前的治疗目标已从单纯追求生存时间的延长,转向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助力患者不仅“活得更长”,更要“活得更好”。为此,需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和指南共识,科学预防和治疗肿瘤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加强疾病康复、预防继发肿瘤、改善生存状态4。逐步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跨越,为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MASCC年会的核心议题正是"在肿瘤治疗背景下,制定更加明智的支持治疗决策"。这一理念的转变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既往的被动干预转向主动预防,通过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协同合作——包括外科、放疗科、内科、营养科等专业领域的紧密配合,进一步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一模式也有助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延伸,缩小城乡差距,推动肺癌诊疗的均质化发展。


医脉通: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和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是肿瘤患者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抗肿瘤疗效,还可能增加感染和死亡风险。请您结合最新指南共识,谈谈怎样实现CTIT和CIN的规范化管理?


蔡修宇教授: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抗肿瘤治疗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是影响治疗进程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指肿瘤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因接受抗肿瘤治疗而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其范畴不仅包括传统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还涵盖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类药物等新型治疗手段引发的血小板减少5。在CTIT的传统治疗策略中,血小板输注虽然能够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但存在诸多局限性:面临供血紧张、血液传播感染风险增加以及血小板抗体产生导致的无效输注或免疫反应等问题6。虽然后续获批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提供了替代方案,但存在皮下注射给药不便、不良反应较多等局限。近年来TPO受体激动剂(TPO-RA)类药物在血液学毒性管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海曲泊帕作为新一代口服TPO-RA,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2025版《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指南》对海曲泊帕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推荐,并提出了二级预防用药建议,为优化CTIT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5


针对CIN的管理,目前临床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治体系。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CIN的核心治疗药物,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已积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长效G-CSF制剂——硫培非格司亭的研发与应用,更是显著优化了CIN的管理模式:它是国内首个说明书明确允许可在细胞毒性药物给药结束24小时后使用且首个获得优效性研究结果的长效G-CSF,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为CIN的长期管理提供了便利。其独特的药效学特性能够持续、平稳地动员中性粒细胞。接受硫培非格司亭治疗后,首峰呈“梯形”,能够平缓动员中性粒细胞进入外周血,同时给粒细胞前体细胞恢复增殖分化赢得更多时间,全程中性粒细胞数量易维持在基线以上持续起效,从而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风险。此外,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够规范、高效地开展CIN的防治工作。这一系列进展显著提升了CIN的临床管理效率,为肿瘤患者的全程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期待国内有更多针对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新药问世,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


医脉通:您认为未来在肺癌的全程化管理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蔡修宇教授:


肺癌的全程化管理理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肺癌的全程化管理领域,未来仍有多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首先,MDT模式的优化与推广是全程化管理的核心。我们应当将大型医疗中心的MDT实践经验系统化,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MDT实施能力,从而促进区域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其次,针对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策略亟待加强。随着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机制与传统化疗存在显著差异,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其中原理,探索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同时,应进一步优化高危人群的筛选标准,并探索早期筛查与干预的最佳时机。此外,在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为肺癌全程化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我国丰富的肺癌患者数据和大型医疗中心的临床资源,我们可以构建精准的AI辅助诊断模型。这些模型可应用于肺癌早期结节的筛查、诊断流程的优化,以及术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复发风险监测,为制定个体化辅助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我们需要将国际先进经验与本土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中国肺癌患者的疾病特征和医疗资源分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且切实可行的肺癌全程化管理模式。通过持续优化和创新,我们有望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全程管理服务,最终实现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双重提升。


cccccc.png


参考文献
1.Global cancer burden growing, amidst mounting need for services. Saudi Med J. 2024 Mar;45(3):326-327.
2.Bingfeng Han,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J]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4: 0.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1):1020-1027.
4.石汉平,等.肿瘤支持治疗范畴,模式与发展[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8;5(4):333-336.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专家委员会.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5.
6.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3) : 2579-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