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MASCC|张俊教授:守护生命的宽度——全球视野下的肿瘤全程管理新范式

来源: 2025.07.12
我要投稿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随着诊疗技术革新与创新疗法涌现,肿瘤治疗正加速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对生活质量与全程管理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肿瘤健康管理新模式,更加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旨在对肿瘤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等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进行有效干预,从而真正提升肿瘤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1。2025年肿瘤支持护理跨国协会/国际口腔肿瘤学会(MASCC/ISOO)联合年会于2025年6月26日至28日在美国西雅图盛大召开。借此契机,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深度剖析肿瘤全程管理现状、最新的实践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医脉通:基于国际肿瘤支持治疗协会(MASCC)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CONS)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的深度合作,作为CONS主任委员兼消化道肿瘤治疗专家,您如何评价CONS与MASCC在肿瘤全程管理方面的合作成效?又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消化道肿瘤全程管理模式的革新?



张俊教授:


肿瘤支持治疗是肿瘤全程管理及全症状控制策略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在上个月上海举办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年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在题为“攻守同谋,善肿瘤待”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关注点不应仅局限于对肿瘤的直接打击,还需重视治疗过程中因肿瘤本身或抗肿瘤治疗引发的相关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骨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保护、生殖保护等,以确保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既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又能守护生命的宽度与尊严。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正逐步走向国际化,而肿瘤支持治疗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MASCC作为多国肿瘤支持治疗的学术组织,其现任主席是法国专家Florian Scotte,他与中国的相关学者交情深厚,多次到访中国,去年参加了CONS年会,今年还在CONS年会前进行了覆盖全国六个城市的城市巡讲。
CONS与MASCC的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十分紧密,不仅体现在学术会议的合作上,还包括共同开展患者教育、科学研究、临床研究、指南规范的制定以及双方学者的互访等。我们期待在中国抗癌协会总会的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能够迈向国际化,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医脉通:针对6月下旬开展的肿瘤支持治疗国际研讨会与癌症中心参访活动,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参与者,您对此次跨国平台活动有何期待?此类活动未来将如何助力我国肿瘤全程管理的国际化发展?



张俊教授:


国际交流是学术交流的关键环节,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这里面不仅仅是开线下会,像去年9月份与今年5月份所主办的CONS跟MASCC的协作会,就采取了线上和线下交流的方式。这次我们也是组织CONS相关的专家组团来参加MASCC的相关会议,这个会议为双方的学者,搭建了一个更好的沟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学术交流过程当中,不仅仅是交换不同国度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在肿瘤支持治疗方面存在什么样的不同的临床实践,以及各自单位所开展的临床研究的进展,但最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够对于肿瘤支持治疗之内,我们双方都非常感兴趣的共同的临床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骨髓功能保护、止吐止呕,也包括额叶质的改善等等一系列的相关领域,能够开展一个切实可行,而且是一个高效合作的这样一个研究机制,因为这对于促进整体,不论是我们国家还是整个国际的肿瘤支持治疗的领域发展,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总的来说,学术交流涵盖了我们整体的临床研究、临床实践、临床指南和专家的交流。


医脉通:随着肿瘤治疗全程动态管理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越来越多的新兴干预措施被融入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其中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作为肿瘤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显著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我国在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及止吐管理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与成果,能否请您从学会角度谈谈基于这些进展与成果,如何制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的规范化标准,以提升预防观念?



张俊教授:


从学会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整体的肿瘤支持治疗能够达到更好的规范,实现不同单位之间的同质化,同时更好地践行中国抗癌协会所倡导的“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十字原则。在整体的治疗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南规范和专家共识,并借助相关专家巡讲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和指南知识传递到兄弟单位,使患者足不出省、足不出县就能接受到最标准、最规范的同质化诊疗。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成立各个区县的肿瘤支持治疗组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计划在今年和明年,在全国各省成立肿瘤支持治疗协会。


此外,我们还希望能够积极将现有的新型药品和工具早日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以骨髓保护为例,从刺激骨髓细胞增殖到促进骨髓原始细胞成熟的一系列药物取得了巨大进展。在肿瘤相关的血小板减少问题上,从单纯的刺激血小板成熟的针剂逐渐过渡到以海曲泊帕等新一代口服升板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为提升肿瘤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而对于白细胞下降问题,长效升白药硫培非格司亭可显著降低白细胞减少风险2


在营养干预方面,不再仅仅关注白细胞计数,而是更多地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食情况、体重变化和体力状况。针对肿瘤相关以及治疗相关的营养问题,目前已经有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新型药物。在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方面,经典的抗肿瘤治疗过程常伴随胃肠道反应,甚至一些高致吐性药物会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我们期待研发出更强效、更便捷、更安全的止吐药物,如基于超长效NK-1RA磷罗拉匹坦和二代5-HT3RA帕洛诺司琼的超长效双靶止吐针剂,以进一步提高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并确保在治疗过程中有效预防重度恶心呕吐,真正实现“无痛、无呕、无饿、无丑和无忧”的全症状控制目标3


医脉通:您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请问您认为当前肿瘤治疗全程管理面临哪些挑战?未来肿瘤治疗全程管理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与变革方向?



张俊教授:


由于肿瘤已被视为一种慢性病,我们期望在多学科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下,肿瘤患者能够真正实现生存期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全程管理、合理布局和全症状控制这几个关键原则应当贯穿于肿瘤临床实践的全过程。就全程管理而言,对于收治的每一位肿瘤患者,首先,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全面评估,在最恰当的时机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其次,根据治疗方案及肿瘤的特点,提前评估可能发生的脏器风险,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等风险。同时,在当前分子靶向药、抗血管药、免疫药等新型药物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还需关注并控制新型不良反应,例如眼科毒性、心脏毒性、内分泌功能损伤等。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肿瘤及其转移灶的大小和数量变化,更要着重评估肿瘤本身及其治疗可能带来的危及生命的风险。最后,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实现精准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测和事后维护,确保围治疗期的全面症状管理。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肿瘤患者越来越多的时间处于居家管理状态。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工智能工具、可穿戴设备以及患者自我报告的程序和软件,将监测与服务从医院延伸至家庭,实现居家治疗和管理,使患者能在家人陪伴下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zzzzzz.png


参考文献
1.郭菲菲, 等.肿瘤治疗的全周期管理的现状及优化策略.中国科学基金,2025,39(1):70-79
2.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11):793-804.
3.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23版).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06):48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