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教授:守正创新——血液肿瘤从“治愈”到“长管”的跨越 |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

来源:医脉通 2025.07.16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年7月11日-1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携手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在哈尔滨圆满落幕,全国血液肿瘤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血液肿瘤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进行了深入分享与探讨。


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采访,带大家系统回顾了中国血液系统肿瘤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以及解读了其在引领国内外肿瘤治疗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医脉通:


中国血液系统肿瘤在推动中国乃至全球肿瘤治疗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引领作用,其治疗理念和进展有哪些特点?


马军教授:


中国血液系统肿瘤领域始终引领着国内肿瘤治疗的创新方向与发展进程。2001年,我国批准了首个用于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小分子药物;此后,抗CD3单克隆抗体与抗CD20单克隆抗体相继问世,前者为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后者则成为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关键药物;此外,首个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以及首个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AR-T细胞疗法,均在该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应用。


血液肿瘤领域的发展已引领全球肿瘤治疗迈入新时代。从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到细胞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再到PD-1/PD-L1抑制剂应用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系统肿瘤始终是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标杆。可以说,血液肿瘤领域的进展既代表着当下肿瘤治疗的最高水平,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血液肿瘤治疗已进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免疫化疗、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并行的时代,传统化疗、放疗与外科手术主导的治疗模式已成为历史。当前,治疗方案更趋规范化、精准化与个体化,包括chemo-free在内的新型治疗策略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并得到推广应用。


以慢性髓系白血病为例,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20年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患者的生存期已超过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对于部分肿瘤(如骨髓瘤),治疗目标已从追求治愈转向长期管理——随着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一至三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药物及CAR-T细胞疗法的应用,患者平均生存期已达65-68岁左右,部分患者可实现12年以上的长期生存,达到WHO预期患者寿命标准。因此,无需采用高强度、高风险的治疗手段,而是通过类似慢性病的全球化管理模式,实现患者生存期延长与生活质量提升,这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治疗理念。从传统治疗到精准治疗的转型,涵盖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细胞治疗、PD-1/PD-L1抑制剂及移植等多个维度,推动肿瘤治疗从“追求治愈”向“长期慢性病管理”转变。


基于慢性病长期管理的理念,全程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从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实施,到治疗后康复及终末期照护,形成全周期干预体系。这一模式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实现临床治愈的关键。“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始终是我们坚守的核心原则。


在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上,我们汇聚了国内外临床及科研领域的丰富经验,邀请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专家参与交流,将ASCO、ASH、ICML、EHA及EBMT会议的前沿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最终目标是让患者切实获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始终秉持“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宗旨,相信通过老中青三代血液肿瘤领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肿瘤学研究必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有望引领全球发展。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为了创新。


1752628120769375.png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