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棒对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廓发育和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 栗远威
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指发生在10岁前的脊柱三维畸形,其特点是患者发病年龄较小,通常处于肺泡及胸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脊柱畸形与继发的胸廓畸形可能减小胸廓容积,影响肺部发育,并可能引发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和心肺疾病,使早期死亡风险升高。因此,EOS的治疗目标不仅要控制畸形进展,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保留脊柱和胸廓的生长发育潜力,增大胸腔容积并改善肺功能。对于EOS患者,传统矫形融合手术往往加重躯干短缩,限制胸廓发育,最终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生长棒技术可以控制脊柱畸形,同时能够避免或延迟未发育成熟患者进行最终融合手术,成为治疗EOS的重要方法。生长棒有助于保持患者的脊柱和胸廓发育,改善呼吸力学,增加胸腔容积,从而为心肺发育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生长棒对胸廓发育的影响
对胸廓容积的影响 肺生长取决于胸廓容积,胸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需为肺生长提供足够空间,而胸椎决定胸廓的垂直高度。Karol等报道,骨骼成熟时胸椎高度≥18cm是肺活量充足的阈值,而≥22cm可能代表肺功能接近正常,只有当T1~T12的高度为18~22cm或以上时,才能避免严重的肺功能衰竭。多项研究显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EOS可以使T1~T12的高度达到以上阈值,满足正常肺功能的基本需要。正常胸廓容积的维持还需要保证胸廓的宽度和深度,即横径和前后径。马志刚等的研究显示,23例接受生长棒治疗的EOS患儿,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胸廓的纵径、横径和前后径均显著增大。Sun等回顾性分析接受生长棒治疗的20例EOS患儿,同样发现术后及末次撑开的胸廓横径较术前明显增加。另一些研究也发现,在生长棒延长过程中,EOS患者胸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均增加。上述研究表明,生长棒可以有效增加胸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从而维持和改善胸廓容积。王云生等分析25例生长棒治疗的EOS患者,通过计算其胸部CT图像数据发现,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肺容积较术前明显增加。Johnston等随访9例行生长棒治疗的EOS患者,通过CT图像测定胸腔容积,发现其解剖容积平均增加50%。这些研究提示,生长棒使患者胸廓得到支撑,改善了胸廓塌陷,进而增大了胸腔容积,确保患者能获得正常肺功能。
对胸椎生长速度的影响 胸段脊柱是胸廓后方的重要支撑结构,正常儿童从出生到5岁每年增长约1.3cm,5~10岁每年增长约0.7cm,青春期每年增长约1.1cm。研究显示,EOS患者行生长棒治疗后,脊柱生长速度接近正常儿童水平,表明生长棒在控制畸形的同时保留了脊柱的纵向生长潜力。此外,一些研究显示,生长棒治疗的患者T1~T12的年生长量超过正常脊柱生长速度,提示生长棒在多次撑开时的牵引可能刺激脊柱生长。Akbarnia等的研究发现,随着生长棒延长频率增加,脊柱高度的年生长量等于或超过正常水平,这可能来自多次撑开对未成熟椎体生长的刺激作用。Olgun等的研究显示,生长棒固定节段内的椎体高度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固定节段外,认为生长棒刺激了椎体增长。Yilmaz等的实验研究记录了生长棒对未成熟猪脊柱的生长刺激作用。有学者通过构建鼠尾模型对椎体施加轴向牵引,发现椎体生长速度增加,也证明撑开作用对椎体生长的促进效应。
生长棒收益递减法则 生长棒对脊柱高度的促进作用存在“收益递减法则”,即随着生长棒延长次数增加,T1~S1高度增加的收益逐渐减小。Sankar等评估了多次手术延长对EOS患者脊柱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第1次手术延长时T1~S1增加量为1.04cm,而第7次手术延长时降为0.41cm,其增加量随延长手术次数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多次延长后仍有增加。
有研究表明,生长棒初次植入提供的初始T1~S1增长量约占脊柱高度总增长量的50%,后续的延长手术提供了余下生长量。SánchezMárquez等发现,随着生长棒撑开次数增加,患者的胸椎高度、胸廓宽度等参数的增加效应逐渐减小,甚至消失。马志刚等发现,随着生长棒撑开次数增加,患者的胸廓纵径、横径和前后径均呈先增加再趋于平稳的趋势。Sun等也发现,随着生长棒延长次数增加,患者的胸椎高度、脊柱总高度、最大胸宽生长速度均逐渐减小。上述研究表明,多次生长棒延长手术后,撑开作用对胸廓生长发育失去有效性。引起该现象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重复延长后牵引力增加有关。祁新禹等发现,生长棒治疗的EOS患者行最终融合手术后,胸椎和脊柱高度较末次撑开时无明显增加,提示此现象还可能与脊柱自发性融合有关,即未成熟脊柱的进行性僵硬及长期内固定造成脊柱自体融合,可能干扰生长棒的延长能力。
矫正胸廓不对称 随着脊柱侧弯进行性加重,EOS患儿的胸廓失去代偿调节能力,导致双侧胸廓不对称。坎贝尔空间供肺比(SAL)常用于评估胸廓畸形导致的左、右胸廓高度差和不对称。多项研究表明生长棒治疗后EOS患者的SAL显著改善,表明患者左、右胸廓高度差逐渐减小甚至消失,胸廓对称性得到矫正。
生长棒对肺功能的影响
肺功能改善情况 多项研究显示,生长棒治疗后EOS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均显著提升,肺功能明显改善。Jiang等报道了8例生长棒治疗患者,4例完成最终融合手术,4例正在进行定期延长,8例患者的FVC和FEV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Lenhart等对植入生长棒的EOS患儿进行2年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FVC平均增加0.41L,改善明显。Chandran等报道4例接受生长棒治疗的EOS患儿,在术后9个月随访时,FVC从0.53L增加至0.67L。Skov等提出微创生长棒理念并应用于EOS儿童,随访结果显示14例患者FVC从术前的1.53L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2.22L,FEV1从1.28L增加至1.83L。Johnston等对12例接受生长棒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至少2年的术后随访中,患者FVC均值从0.7L增加到1.8L,FEV1均值从0.6L增加到1.5L。李伟等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生长棒治疗的患者,同样发现术后1年及2年时,患者FEV1和FVC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FEV1/FVC和FEV1%预测值在生长棒治疗后也有显著提升。付美奇等报道,接受生长棒治疗的20例EOS患儿在18个月随访中,FEV1/FVC由43.34%上升至53.43%,FEV1%预计值由50.91%上升至72.13%。白云松等对实施生长棒治疗的110例EOS患者随访5年以上,发现患者的FVC、FEV1/FVC、FEV1%预计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结论。Colombo等报道,7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生长棒治疗后,FVC和FEV1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段均无显著差异。他们认为,生长棒治疗虽未能改善肺功能,但延缓了其恶化趋势。Wang等也发现,EOS患者的FEV1/FVC在生长棒治疗期间未显著改变。
对FVC%预测值的影响 生长棒治疗对FVC%预测值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一些研究显示,术后FVC%预计值降低。Swarup等报道,11例患者术后FVC%预计值5年平均下降约24%。Matsumoto等报道,21例患者FVC%预测值术前为63.9%,术后1年降至57.6%,术后2年降至56.3%。Lenhart等报道,患者术后FVC%预测值逐渐恶化,从48%下降至35%。另一些研究则显示,术后FVC%和FEV1%预测值无显著变化。仅Yoon等报道术后FVC%预测值增加。他们对患者进行平均31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FVC%和FEV1%预测值改善分别为14.1%和17.2%。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在于FVC%预测值的计算基于站立身高,躯干高度的适度增减可能导致患者预测的FVC%不成比例地变化。此外,脊柱侧弯导致的脊柱高度丢失、生长棒的撑开作用和躯干高度的正常发育均可能影响患儿的FVC%预测值。
生长棒影响的长期性 生长棒对肺功能的改善具有长期效应。Wang等对39例重度EOS患儿的研究发现,术后12个月,患者肺功能指标中仅残气量(RV)显著改善,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但随访至75个月后,患者的肺总量(TLC)
、FVC、FEV1、RV/TLC%和RV均显著增加。他们认为,肺功能改善是长期发生的,治疗后1年仅出现微小且不显著的改善。他们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患者术后6个月时FEVl、FEVl/FVC等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在末次随访时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李伟等也发现,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时,FEV1和FVC较术前下降,术后1年及2年时肺功能才有明显改善。Redding等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生长棒治疗对肺功能的改善主要体现为长期效应,而短期内可能无明显改善甚至下降,术后1~2年才会恢复或改善,这可能与呼吸肌的适应性调整有关。生长棒对肺功能的改善滞后于影像学变化。一些研究发现,生长棒治疗后放射学参数即刻出现显著变化,但肺功能参数在初次手术后6个月甚至12个月未见明显改善;而在治疗开始后1年至末次随访期间,影像学参数改善缓慢,但肺功能参数却显著改善。
评估生长棒的影响 Matsumoto等对74例EOS患者采用早发性脊柱侧凸-24问卷(EOSQ-24)评估生长棒对肺功能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患者术后肺功能评分显著提高。Johnston等报道,生长棒治疗后患者EOSQ-24评分更高。Jeans等的研究采用运动耐量测试进行评估,发现与健康同龄人相比,生长棒治疗后的EOS患儿行走时心率和耗氧量均更高,但在日常活动中能跟上同龄人步伐,并具有锻炼能力。Celebioglu等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和肺功能测定评估生长棒治疗的EOS患者,发现其运动耐量和肺储备与行融合手术的患者相似,生长棒治疗虽不能使患者达到正常人肺活量,但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达到与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术患者相似的心肺储备水平。
不同类型生长棒技术
生长棒技术可分为传统生长棒(TGR)、磁控生长棒(MCGR)、结合顶椎控制技术的混合生长棒和生长棒导向技术(如shilla技术、luque技术)。不同类型生长棒技术对EOS患者脊柱生长和肺功能的影响不同。多项研究显示,双侧生长棒技术在促进脊柱生长及肺功能改善方面更具优势。Thompson等对28例分别接受单侧生长棒和双侧生长棒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双侧生长棒组T1~S1年生长量和预期百分比更好。Zhao等的研究显示,双侧生长棒治疗组C7~S1高度增幅显著大于单侧生长棒治疗组。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单侧生长棒治疗同样可获得较好的脊柱生长和肺功能改善。
MCGR和TGR在获得脊柱增益方面相似。Akbarnia等的研究发现,MCGR与TGR在脊柱和胸椎高度增长上相当。Haapala等认为,MCGR在脊柱生长方面显著优于shilla技术。混合生长棒技术的疗效与TGR相当。Wang等的研究表明,混合生长棒技术在脊柱生长和肺功能受益方面可达到TGR获得的水平。Li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shilla技术与TGR的比较研究结果存在分歧。Andras等的多中心回顾研究将行shilla技术(36例)与行TGR治疗(36例)的EOS患者相匹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随访期间TGR组T1~S1长度增加显著大于shilla组。而Luhmann等的研究则表明,shilla技术与TGR治疗在脊柱增长上无显著差异。
结语
生长棒技术可以矫正EOS患者的脊柱畸形,同时通过增加胸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来改善胸廓容积,并刺激脊柱以接近或超过正常的速度生长,此外还可以矫正胸廓对称性。不过,在多次撑开手术后其增益逐渐降低。生长棒技术技术可以长期改善和维持肺功能,各类型生长棒技术在不同临床场景中各有优势。全面了解生长棒技术对EOS患儿胸廓发育和肺功能的影响,将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获得更佳治疗效果。
来源:国际骨科学杂志2025年5月第4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