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聚力探前沿 淋巴瘤青年专场精彩集锦 |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
青年学者展风采,学术热忱溢满堂;群英云集抒高见,共谱诊疗新华章。2025年7月11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淋巴瘤青年专场圆满召开。众多血液领域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淋巴瘤诊疗前沿进展,为淋巴瘤诊疗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医脉通现将会议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的主持下,淋巴瘤青年专场拉开帷幕,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共同发表开场致辞。
赵东陆教授主持
马军教授表示:“CSCO成立至今已走过三十余载,在众多学者的不懈耕耘下,中国淋巴瘤诊疗水平显著跃升,跻身国际前列,相关学术成果在国际会议上备受瞩目。未来,青年人才将成为推动学科持续进步的重要力量。”朱军教授讲到:“近年来,淋巴瘤治疗领域飞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学界同仁将继续深化探索,不断创新治疗方案,尤其在大分子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联合应用以及CAR-T细胞治疗等前沿方向寻求突破。期待青年学者乘风破浪,锐意前行。”
马军教授开场致辞
朱军教授开场致辞
学术报告
01NKTCL:P-GemOx前景广阔,免疫+靶向治疗方案引领突破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黄亮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聚焦NK/T细胞淋巴瘤(NKTCL)诊疗突破展开分享,重点解析了培门冬酶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P-GemOx)方案相关研究成果。李志铭教授表示,以培门冬酶为基础的方案极大地改善了NKTCL患者预后,早期NKTCL治疗已开始探索更加高效低毒的优化方案,其中PD-1单抗联合P-GemOx方案用于初治患者兼具良好疗效和耐受性。此外,在复发/难治(R/R)NKTCL领域,PD-1单抗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价值逐步得到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验证。未来,免疫+靶向的精准治疗策略将成为突破NKTCL治疗瓶颈的重要方向。
黄亮教授、王晓波教授主持
李志铭教授作专题报告
02HL:老年患者亟需创新方案,精准治疗乃未来所向
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秀丽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慧涵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艳艳教授围绕霍奇金淋巴瘤(HL)的诊疗进展展开分享,深入剖析了其当前治疗困境与未来方向。针对老年HL治疗面临的多重挑战,一方面需探索新药的最佳组合模式与剂量梯度,同时攻坚新药独特毒性的预测及管理难题;另一方面,还需针对虚弱群体开展更多前瞻性临床试验,积累更确凿的循证依据。目前,以维布妥昔单抗
(BV)为基础的方案在老年/虚弱HL患者中展现出良好治疗潜力。从长远视角看,精准医疗将成为破局关键——基于患者个体特征、肿瘤生物学特性及药物预测性反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将推动HL诊疗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孙秀丽教授、王慧涵教授主持
刘艳艳教授作专题报告
03B细胞淋巴瘤:CAR-T细胞治疗获益显著,有望改写临床结局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许贞书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系统分享了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进展,并深度解析其在不同亚型中的临床突破与研究方向。在大B细胞淋巴瘤(LBCL)领域,CD19 CAR-T细胞治疗不仅为R/R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重燃治愈希望,更在二线乃至更早线治疗中彰显治疗价值;针对滤泡性淋巴瘤(FL),传统方案难以实现治愈,且复发后疗效逐线降低,而CD19 CAR-T细胞凭借良好疗效与可控安全性,开拓了全新治疗前景;对于缓解率随治疗线数下降、新药获益有限、长期预后堪忧的R/R套细胞淋巴瘤
(R/R MCL)患者,CAR-T细胞治疗也有望改写疾病转归结局,带来生存曙光。针对这一创新疗法,临床仍需进一步明确复发耐药机制及毒副反应规律,探索新型联合方案,持续提升疗效,从而惠及更多B细胞淋巴瘤患者。
李文瑜教授、许贞书教授主持
应志涛教授作专题报告
04MZL:CD20单抗探索不断加深,Chemo-free革新治疗选择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杨海燕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旭东教授的主持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国巍教授对边缘区淋巴瘤(MZL)的诊疗进展进行深度解读。MZL在病因病理、遗传学特征及患者预后等方面呈现显著异质性。在一线治疗中,新型CD20单抗与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联合方案的探索,正推动无化疗(Chemo-free)模式从理论逐步走向临床实践。在后线治疗中,新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以及联合策略的持续创新,为R/R MZL患者拓宽了治疗路径。国巍教授的系统解析,清晰勾勒出MZL诊疗的发展图景,为临床决策与研究方向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杨海燕教授、张旭东教授主持
国巍教授作专题报告
05DLBCL:创新药物重塑治疗格局,ctDNA检测指导预后预测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利玲教授、方峻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谢彦教授分享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前沿治疗策略。对于DLBCL患者,传统R-CHOP方案已非首选;以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小分子靶向药物为代表的新型药物正逐步应用于一线治疗,相关研究持续推进,其中基于维泊妥珠单抗
的方案已展现出良好潜力。针对年老体弱、不耐受化疗的患者群体,Chemo-free方案的探索也在积极开展,为此类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循环肿瘤DNA(ctDNA)分析已成为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重要工具,其预后预测价值正通过临床研究深入评估,未来有望为精准预后评估开辟新途径。
张利玲教授、方峻教授主持
谢彦教授作专题报告
06MCL:BTKi地位持续攀升,ASCT角色有待商榷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婕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国巍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易树华教授围绕套细胞淋巴瘤(MCL)诊疗进展展开深度解析。MCL具有高度异质性,实施分层治疗至关重要。为推动分层治疗体系的优化,临床亟需构建更精准的分子分型,尤其需聚焦高危患者群体。目前,BTKi已成为MCL一线治疗的标准策略,对传统阿糖胞苷的地位带来挑战。巩固治疗方面,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SCT)的适用人群逐渐缩窄,临床需重新锚定获益边界。谈及创新疗法时,易教授提到,临床正探索将细胞免疫治疗前移,为更多患者开拓治疗新选择。
王婕教授、国巍教授主持
易树华教授作专题报告
07DLBCL:双抗受到广泛关注,格菲妥单抗成DLBCL二线治疗优选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建达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李午平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就双抗格菲妥单抗在DLBCL二线治疗中的突破做出深入剖析。双抗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方向。CD20/CD3双抗格菲妥单抗作为R/R DLBCL领域首个获批的双抗药物,其2:1独特结构使抗肿瘤杀伤效力显著提升1。此外,治疗前使用奥妥珠单抗进行预处理,可有效耗竭患者体内B细胞,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风险,且不影响后续格菲妥单抗的疗效。关键性研究STARGLO研究确立了其临床地位:格菲妥单抗是首个以总生存期(OS)为Ⅲ期试验主要终点、并证实能为R/R DLBCL患者带来OS获益的双抗药物。接受格菲妥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Ox)方案二线治疗的患者,2年OS率近6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达25个月;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CRS以1-2级为主2。这些研究成果为格菲妥单抗在R/R DLBCL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胡建达教授、李午平教授主持
黄海雯教授作专题报告
08CLL:BTKi-Based方案点亮长生存希望,固定周期模式或启治疗新纪元
在海南省肿瘤医院田浴阳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洪娟教授的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系统剖析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前沿治疗进展。多项Ⅲ期研究长期随访数据表明,BTKi持续治疗疗效良好,有望突破传统免疫化疗困境。其中,新一代BTKi较传统BTKi心血管不良事件(AE)发生率低,有力保障了治疗安全性。当前,固定周期、MRD或临床缓解指导的限时/限周期治疗策略成为探索热点,创新治疗模式或将革新CLL治疗的临床实践。R/R CLL领域,BTKi-Based方案仍是免疫化疗后的有效选择,可带来长期获益;针对BTKi耐药患者,BCL-2靶向方案是重要选择;而BTK降解剂、非共价BTKi等新药的出现,为双暴露患者拓宽治疗选择。周教授的分享,全面梳理了CLL探索的焦点议题,为临床决策注入新思路。
田浴阳教授、于洪娟教授主持
周可树教授作专题报告
会议总结
最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作总结发言。她指出,青年专家是淋巴瘤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学术声音在血液学界日益响亮,为淋巴瘤治疗探索注入了蓬勃活力。CSCO专委会始终致力于为青年医师搭建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诊疗经验分享,推动诊疗水平提升。期待各位青年专家在思维碰撞中启迪新知,携手谱写淋巴瘤诊疗发展的新篇章。
刘卫平教授主持
宋玉琴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