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诊断与治疗的全面解析丨临床必备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指具有上腹部饱胀感、上腹痛、早饱感等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所解释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全球人口患病率>10%。FD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负担。本文将深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以供临床参考。
FD的发病机制
目前,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早期研究发现FD的发病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肽水平异常等有关。近年来,十二指肠微炎症、肠道菌群失调
等因素在FD的发病中日益受到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表1 FD的发病机制
FD的诊断
1.罗马IV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以下症状符合1项或多项: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中上腹痛;④中上腹部烧灼感,且未见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
根据主要症状不同,其可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S)或餐后不适综合征(PDS):EPS表现为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上述症状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且发作至少每周1d;PDS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且上述症状足以影响日常活动,且发作至少每周3d。
以上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上述罗马IV诊断标准。
2.辅助检查
•可行血常规、尿常规
、便常规
、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排除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
•可行CT检查或腹部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我国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家,推荐初诊消化不良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肠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FD发病机制,可用于胃轻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可伴焦虑、抑郁状态,可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或其他量表进行测定。
FD的治疗
1.一般治疗
FD属功能性胃肠疾病,健康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FD患者应适当调整自身饮食结构,如避免高油及高糖饮食、减少淀粉及蛋白质含量摄入、戒烟戒酒、避免过饱等。同时,应配合适当运动,以加强自身胃肠蠕动。
此外,积极的心理治疗对FD症状缓解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对难治性FD来说,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症状缓解能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2.西药治疗
➤抑酸药物可作为EPS的首选治疗
常用的抑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和H2受体拮抗剂(H₂RA;如,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等)等,可作为FD尤其是EPS的经验性治疗。但双倍剂量PPI的疗效并不优于标准剂量。
➤胃肠促动药可作为PDS的首选治疗
胃肠促动药可作为PDS的首选治疗用药,具有促进胃肠排空,改善消化不良,抑制恶心、呕吐,胃肠止痛等作用。常见药物包括西尼必利
、伊托必利
、莫沙必利
、多潘立酮
、曲美布汀
等。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使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缓,我国最新的第六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列为根除指征。目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推荐铋剂+PPI+2种抗菌药物的四联方案,疗程建议为14d。
表2 铋剂四联方案ᵃ中推荐的抗生素组合
注:ᵃ铋剂四联方案中标准剂量PPI包括奥美拉唑20mg、艾司奥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
10mg、兰索拉唑
30mg、泮托拉唑40mg、艾普拉唑
5mg,餐前0.5h口服。铋剂:不同药物的用法略有区别,如枸橼酸铋钾
220mg、2次/d,餐前0.5h口服。推荐疗程为14d
➤消化酶可改善FD患者的部分症状
包括多酶片、胰酶肠溶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和米曲菌胰酶片
等。补充消化酶类药物能够纠正胃肠动力紊乱造成的食糜与消化酶比例失调,提高消化效率,减少远端消化道内的残存物质,改善远端消化道内的理化环境和微生态环境,减轻肠道黏膜炎症,是改善胃肠动力紊乱的重要补充手段。
➤神经调节剂对难治性FD或合并焦虑、抑郁的FD患者有效
FD可合并焦虑抑郁、重性抑郁障碍,合并精神心理障碍是FD常规治疗药物无效的主要原因。神经调节剂可有效治疗难治性FD或合并抑郁、焦虑的FD。
3.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FD方法多样,各大学派、医家在经方基础上,演变出多种自拟方及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民间方药。
表3 常见中成药组成、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小结
FD是一种复杂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涉多个方面。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中西医药物治疗等。随着对FD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有望在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