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周刊 | 每周眼科资讯速递

来源: 2025.08.01
我要投稿




前言


探索眼科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行业前沿资讯。本周我们为您精选了几则重要新闻,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视觉之旅吧!



何氏科研团队发表AI研究成果 为网格化社区青光眼早期筛查提供新方案


图片

近日,辽宁何氏医学院视觉智能中心代光政博士及团队成员张晨光、闫海茹、党煜联合何氏眼科医院、何氏眼产业集团、辽宁蜻蜓健康科技科研团队多方合力,在国际数字医学领域的顶级期刊《npj Digital Medicine》(IF:15.1 )发表题为“基于便携式裂隙灯的狭窄前房角智能筛查”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评估了便携式裂隙灯配合人工智能先进算法从眼前节图像中识别前房角狭窄(NACA)的可行性,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金陈进教授正式当选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图片

近期,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激光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金陈进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前任主任委员为清华大学垂杨柳医院任喜龙教授,候任主任委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瑛院士。


眼内注药治疗后非感染性眼内炎症诊疗专家共识(2025)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后非感染性眼内炎症诊疗专家共识(2025)》专家组,通过系统梳理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共识,并充分考虑我国医疗实际,围绕SIOI的7个关键临床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识内容涵盖SIOI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生率和时间分布)、典型临床表现、高危因素识别、围手术期监测方案,以及干预策略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最终形成《眼内注药治疗后非感染性眼内炎症诊疗专家共识(2025)》。本共识的制定旨在提升我国眼底病专科医师对SIOI的认知水平,为临床实践中SIOI的早期识别和规范处理提供循证依据和决策参考,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眼内注药技术的质量管控体系,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蒋永祥教授成功完成全新疏水材质·波前重塑技术EDOF IOL植入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蒋永祥教授近期成功完成全国首批全新疏水材质非衍射波前重塑景深延长型IOL植入手术。接受手术的两位老年女性患者情况各异:一位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另一位则是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眼压控制但瞳孔散大的患者。术前评估显示,两位患者均有明确的远中视力需求,且夜间需进行散步、跳广场舞等活动。蒋教授结合患者术前视力需求(远中视力主导)、眼部生物测量结果(瞳孔散大等特殊情况),针对性选择该款IOL——其无衍射环设计可减少夜间光干扰,波前重塑技术能保障远中视力清晰度,同时为其中一位患者联合实施房角分离与瞳孔成形术,两位患者术后远中视力恢复理想,第一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第一天视力恢复至远视力1.0,中视力0.6,近视力0.6;另一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术后第一天视力恢复至远视力1.0,中视力0.6,近视力0.5,并对夜间视觉质量满意度高。



王雁教授完成全国首批CLEAR手术,见证中国屈光手术行业新发展!


图片

在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屈光手术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日,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眼科医院王雁教授成功完成了全国首批CLEAR手术。


温医大眼视光麻晓银教授/侯陵教授团队最新发现:MITF通过调控线粒体融合为视网膜 “保驾护航”


图片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发育细胞生物学与疾病研究组(麻晓银/侯陵)团队在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Top期刊、IF: 8.2)杂志发表题为“MITF promotes MFN2-dependent mitochondrial fusion to protec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from mitochondrial damage”的研究论文。


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团队:DeepSeek在双语复杂眼科推理任务中的表现优于Gemini及OpenAI


近日,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何明光, 施丹莉团队在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DeepSeek-R1 outperforms Gemini 2.0 Pro, OpenAI o1, and o3-mini in bilingual complex ophthalmology reasoning” 的研究论文。香港理工大学许普生研究助理为论文第一作者,施丹莉助理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 ◆ ◆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