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声 | 徐兵教授:滤泡性淋巴瘤的无化疗时代,个体化治疗重塑生存格局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环球医声
探寻无化疗时代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最优解
当国际专家的「解题宝典」撞上中国专家的「临床智慧」....
本期「环球医声」聚焦滤泡性淋巴瘤治疗前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与国际专家共话诊疗突破。从药物可及性的医保考量到长期维持治疗的利弊权衡,深入解析疗效与安全的平衡之道,为滤泡性淋巴瘤的精准治疗提供全新视角。想探寻无化疗时代的治疗最优解?核心洞见尽在本期对话。
PART.1
使用双特异性抗体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关于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的教育?
国际视角
Caron Jacobson医学博士:Epcoritamab和莫妥珠单抗都是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在使用这两种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时,初始阶段均需采用逐步递增的给药方案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开始使用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一点非常重要。以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为例,这是该类药物可能引发的毒性反应,多见于治疗首个周期。若患者缺乏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患者教育工作将面临较大阻碍。
中国智慧
徐兵教授:
双特异性抗体在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中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在单药治疗的相关研究中,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完全缓解率超过60%。即便在一线治疗方案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且总体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从患者教育的角度来看,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药物价格及医保准入问题。对于中国患者而言,若该药物能够纳入医保范畴,或价格处于患者可承受范围,将显著提升患者对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接受度。因此,在患者教育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充分向患者阐明该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治疗获益。
PART.2
您认为双特异性抗体在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一线治疗中是否有作用?如果有,是否需要维持治疗阶段?
国际视角
Caron Jacobson医学博士:在我所在的机构及其他机构,目前有多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双特异性抗体一线治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如:NCT05783609、NCT05783596、NCT06112847、NCT05410418)。如果试验结果理想,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一线治疗中应用双特异性抗体将意味着为这些患者提供无化疗方案,这对许多患者而言可能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鉴于滤泡性淋巴瘤无法治愈的特性,任何治疗方案的首要目标都是限时治疗;因此,维持治疗未必会受到多数患者及医生的青睐。我的大多数患者更倾向于接受限时治疗,而非无限期的治疗。
中国智慧
徐兵教授:
双特异性抗体在滤泡性淋巴瘤初诊患者的两项临床试验中,无论针对低肿瘤负荷还是高肿瘤负荷患者,均展现出令人满意的疗效:总体有效率可达90%左右,完全缓解率超过70%,疗效良好且副作用相对轻微。由于其采用无化疗方案,能减少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患者后续发生二次肿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在初诊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关于该药物是否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我个人保留意见。这是因为双特异性抗体使用后,患者的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会受到一定损伤,后续合并感染的风险较高。若长期持续用药,可能导致淋巴细胞无法及时恢复,反而会降低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而非改善。
PART.3
在三线或更后线治疗中,如何为复发/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选择可用的治疗方案?
国际视角
Caron Jacobson医学博士:对于在一线和二线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我首选的治疗方案是T细胞疗法,要么是双特异性抗体,要么是CAR-T细胞疗法。在这种情况下,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疗法之间的选择将取决于患者的个体特征。风险规避意识较强的患者可能会回避CAR-T细胞疗法,因为该疗法存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风险,而且患者需要在护理人员陪同下在治疗中心附近停留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如果患者存在既往血细胞减少,CAR-T细胞疗法可能不是首选,此时双特异性抗体可能更合适。对于希望接受能带来最长缓解期、从而可以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停止治疗且无需频繁去看肿瘤科医生的患者,CAR-T细胞疗法会是我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在国立癌症研究所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的首批单药CAR-T细胞研究中,部分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第10年仍处于缓解状态,这表明CAR-T细胞可能治愈一部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要确定患者最终能否通过双特异性抗体或CAR-T细胞疗法被治愈,还需要对关键研究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
中国智慧
徐兵教授:
事实上,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治疗手段丰富的时代。对于三线及以上的患者,目前已有多种新型治疗药物与方案可供选择,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CAR-T细胞疗法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针对不同患者,临床应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最适宜的方案,这些方案总体而言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具体来看,自体移植在年轻患者的治疗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老年且不耐受化疗的患者,Chemo-free方案、小分子药物联合治疗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疗法也已展现出显著效果。因此,未来在临床决策中,应尽可能依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包括疾病特征、并发症、相关评分,以及经济条件和医保覆盖情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徐兵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之名医
福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厦门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会长兼白血病工作委员会主委
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淋巴瘤等3个专业委员会常委
获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H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0分。第一完成人或国家发明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