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惰淋时代 | 以慢病化长期管理为桨,载惰淋患者驶向高质量长生存港湾
在惰淋诊疗发展的长卷中,当学科建设与精准医学交相辉映,那些曾被定义为“不可治愈”的诊疗困局,正在被书写出新的解法,如何帮助惰淋患者从“生存获益”迈向“功能性治愈”正成为新的命题。汇聚优秀中心和临床专家的智慧结晶,《我的惰淋时代》栏目将以惰淋学科发展为脉络,解读各大惰淋中心取得的成就,描摹中国惰淋学科升级的光谱,探寻未来破局之道,开启惰淋发展的新时代。
第三期《我的惰淋时代》特邀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张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进行圆桌访谈,并邀请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高力教授作为嘉宾主持,聚焦“惰淋长期主义㇑慢病化管理”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策略,分享全病程长期管理经验与惰淋创新疗法的成果。
持长期视角,制定惰淋患者的精准诊疗航线
“在新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惰淋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随着惰淋进入慢病管理时代,患者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提升。”
——张曦教授
“莫妥珠单抗治疗3L+ FL患者,CR率达60%;联合治疗初治高肿瘤负荷FL患者,CR率达88%。可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贺鹏程教授
“莫妥珠单抗治疗3L+ FL患者,ORR达80%,4年OS率为82.7%,且有望克服POD24患者的不良预后。”
——范磊教授
高力教授
张教授,您作为国内惰淋领域的权威专家,见证了惰淋诊疗模式的演进过程。在您看来,惰淋管理目前是否已经真正进入到“慢病化管理”?站在“长期主义”视角,您认为惰淋长期管理的目标和策略应该如何制定?
张曦教授
近年来,临床对惰淋的探索不断深入,新药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惰淋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明显延长。与此同时,随着权威诊疗指南与共识的持续更新,以及患者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惰淋管理已正式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
在此背景下,倡导涵盖规范化诊疗和系统随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有助于进一步延长惰淋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踏上“功能性治愈”之路。
高力教授
贺教授,在推动惰淋慢病化管理的过程中,基于其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个体差异的复杂性,在实施分层管理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贺鹏程教授
惰淋分型复杂,涵盖滤泡性淋巴瘤(F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M)、套细胞淋巴瘤
(MCL)等类型,患者需要系统的分层管理。
精准诊断是实施分层管理的首要基础。通过联合淋巴瘤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开展多学科诊疗(MDT),助力惰淋精准诊断的实现,使后续管理有的放矢。
确定分型后,并非所有患者均需立即治疗,因此,临床医生需严格把握治疗指征,并结合患者耐受性评估治疗获益。目前,惰淋治疗选择丰富,例如,FL领域,CD20/CD3双抗莫妥珠单抗已展现良好疗效:对于3L+ FL,其单药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达60%1;对于初治高肿瘤负荷FL患者,其联合来那度胺治疗的CR率高达88%,总缓解率(ORR)为90%,中位随访18个月,12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7%,总生存(OS)率为97%2。莫妥珠单抗为FL患者带来了“功能性治愈”的希望。未来,随着单抗、双抗及细胞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的更新进展,惰淋患者的生存获益有望获得进一步提升。
高力教授
当前创新治疗药物不断涌现,革新了惰淋治疗格局。范教授,您中心在惰淋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能否请您谈一谈,如何为惰淋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范磊教授
惰淋具有高度异质性,即使同病种患者也存在明显预后差异。以FL为例,部分患者在初诊时暂无需治疗,但后续可能出现疾病转化、甚至复发/难治或临床死亡。因此,临床医生需精准评估预后,以指导治疗决策。传统上,临床采用FL国际预后指数(FLIPI)评分,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临床目前更注重针对疗效的预后参数,尤其是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这一重要指标。
近年来,FL治疗发展日新月异,PI3K抑制剂、BTK抑制剂等小分子药物为FL患者带来生存改善,但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局限。以抗体类药物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再次革新了FL治疗格局,其中CD20/CD3双抗莫妥珠单抗疗效亮眼,为FL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和长期生存的新希望,临床数据显示,其单药治疗3L+ FL,CR率达60%,ORR达80%1;中位至首次缓解时间1.4个月1;中位随访49.4个月,中位DoR为46.4个月,中位PFS为24个月,中位OS未达到,4年OS率达82.7%3。同时莫妥珠单抗治疗3L+ FL安全便捷,≥3级CRS发生率仅2%,无≥3级ICANS发生4。值得关注的是,既往预后不佳的POD24患者,接受莫妥珠单抗治疗的CR率达59.6%、ORR达80.9%;4年PFS率、OS率分别达38.9%、86.4%;与总人群生存获益一致3。这提示,莫妥珠单抗有望克服POD24患者的不良预后。
身心多维支持,全面护航惰淋患者的“功能性治愈”之路
“新桥医院成立惰淋专病门诊,并组建MDT团队,大力推进专病诊疗和随访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张曦教授
“惰淋患者生存期长,开设专病门诊,并配备专职随访团队,有望使患者通过规范随访提高获益。”
——贺鹏程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牵头编写淋巴瘤全程管理共识,并强调规范的全程管理还包括患者心理支持,以实现延长患者生存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范磊教授
高力教授
实现惰淋的长期管理需要构建一个整合医疗、护理、心理及社会资源的全方位支持体系。张教授,在您的带领下,我院开设了惰淋专病门诊并建立了专病管理体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桥经验”,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成立专病门诊的初衷,以及专病管理的具体措施?
张曦教授
鉴于惰淋与侵袭性淋巴瘤不同,病程相对较长,患者需要专门的团队来系统管理,因此我中心于2023年成立了惰淋专病门诊,为惰淋患者提供专属就医通道。首年,门诊患者量即增长25%。2024年,我中心组建了由知名专家领衔的MDT团队,并打造了惰淋知名专家门诊,全面推进精准诊疗服务。
目前,新桥医院依托MDT团队,有效提升了惰淋患者的诊疗获益,同时建立了专门的随访团队,完善患者长期管理体系。既往临床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局限于门诊,而新建立的随访团队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院外治疗。此外,这种系统规范的随访机制有助于收集患者数据,为总结临床数据及启动新研究提供支持,切实推动亚专科发展。
高力教授
贺教授,我们知道惰淋患者的管理具有长期性特点,MDT团队协作和随访在其中至关重要。能否请您结合中心经验,分享应如何完善惰淋患者的长期随访机制?
贺鹏程教授
惰淋进展相对缓慢,观察期较长,因此临床要特别重视患者的宣教和随访。通过科普宣传,强化患者及时就诊的意识,让患者了解到,出现血象异常、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颈部包块等症状时,需及时到淋巴瘤专科或惰淋专病门诊寻求精准诊断。
患者就诊后,临床需依托完善的MDT诊疗模式,制定精准诊疗策略,同时建立规范的随访机制。部分患者因无症状而忽视随访,直至疾病进展至晚期才就医的观念也需要纠正。即便暂时无需启动治疗,仍应定期随访。为确保随访落地,需成立专门的随访门诊并配备专业培训的随访人员,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随访体系,让患者在持续随访中实现尽可能大程度的获益。
高力教授
管理惰淋这类慢病患者,不仅要有效控制疾病,还需在心理层面给予全面支持。范教授,您在惰淋长期管理中积累了深刻见解。能否请您具体谈谈,如何在通过治疗缓解病情的同时,帮助患者实现身心的全面恢复?
范磊教授
部分惰淋患者的生存已达到同龄正常人水平,这使得医患长期沟通成为必然需求。然而临床实践当中,在通过治疗实现疾病缓解的同时,仍可能出现对患者心理、家庭、社会及经济等层面关注不足的情况。临床医生有责任通过全面关怀,帮助患者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全面缓解。
我中心牵头编写的《中国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专家共识(2021年版)》强调,对患者需开展涵盖就诊引导、规范化诊疗和康复期随访三大环节的全病程管理,包括:住院前的资料收集与科普;住院期间的治疗用药指导及预后沟通;治疗结束后的居家随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疾病治疗之外,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会背景等,从而在延长患者生存的同时,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
在创新药物快速迭代升级的当下,惰淋患者的生存已得到明显改善,临床针对惰淋患者的管理已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在此背景下,如何站在长期主义的视角,科学制定惰淋患者的全病程管理策略成为学界探索的新焦点。随着专病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诊疗、随访工作水平的提升,将在延长惰淋患者生存的同时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助力其稳步迈向“功能性治愈”。让中国血液人继续血脉相承、步履不停,共同开创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治愈之路,在这个美好时代,共同开创属于我们的惰淋时代。
张曦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军队临床重点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干细胞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军队课题重点项目、重庆市冲刺项目、重大课题等52项;在JCO、JHO、JAMA Oncology、Blood、Lancet Haematology 、JCI、Leukem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4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3部;执笔行业指南12项,参编50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院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8项。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The Lancet,JHO,Nat Cell Biol, Leukemia,The Lancet Haematology ,Science Bulletin、CMJ、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贺鹏程 教授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3年“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陕西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免疫治疗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牵头开展结构优化的新型CAR-T国际单中心临床研究3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1部。荣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范磊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全国青年 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第十一届 青年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副主委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 常务委员
南京医学会血液分会 副主任委员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和康奈尔大学附属纽约长老会医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为淋巴肿瘤的精确诊疗
高力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副主任
淋巴肿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淋巴瘤、骨髓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诊治及研究
发表SCI等论文 20 余篇(JAMA Oncology等),参编专著 2 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7项;作为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1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现任第六届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和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