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丨NGS分子分型在DLBCL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常规化之路还有多远?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目前基于免疫组化的Hans分型仍是临床主要亚型分类方法,而二代测序(NGS)是一项日趋成熟的基因检测技术,可识别关键驱动突变,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DLBCL的研究,目前的NGS分子分型技术已经进入临床可用的范畴,尤其是在白血病
的诊断和分层治疗中,NGS分子分型表现极佳,那么,NGS分子分型用于DLBCL的诊断是否常规必行?本期“百家争鸣”栏目特别邀请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曦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张曦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从发展前景来看,在DLBCL病理诊断基础上,精准的分子分型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DLBCL分子诊断研究的推进,目前,已有部分分子分型方法陆续应用于DLBCL的临床实践,充分彰显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现阶段,常规开展NGS检测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一方面,分子分型方法的精准性还有所欠缺,虽然有一些典型的分子可以为临床分层提供依据,但是对于异质性较强的DLBCL而言仍不够完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以提升分子分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当下如果要求各个医疗机构收治淋巴瘤的科室都进行NGS分子分型,在基层单位相关能力不足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患者增加负担。值得强调的是,分子分型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后续精准分层治疗提供依据,若仅完成分子分型而未能匹配相应的分层治疗策略,其临床意义将大幅弱化。基于此,在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成熟一项、推广一项”的渐进式策略,逐步构建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
综合来看,NGS检测的常规开展需要多种现实条件的支撑。同时,鼓励研究型机构及大型临床研究参与单位积极开展分子分型相关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增加NGS分子分型和后续分层治疗的精准性,使其更有临床指导价值。如此,DLBCL分子分型才能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苏丽萍教授
山西省肿瘤医院
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在病理学类型、分期、IPI预后分层都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患者的结局仍不尽相同,原因之一是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存在差异。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分子分型在白血病的诊断、分层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相比之下,DLBCL的分子分型应用相对滞后。
近年来,针对DLBCL的分子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人员致力于在病理学和免疫学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以期对相同疾病类型、分期及IPI预后分层的DLBCL进行更细致的分层,从而解释疾病结局存在差异的原因。目前,分子学检测的应用实现了更精准的DLBCL分层,并证实结合分子特征将新药纳入一线治疗或后线治疗选择可改善特定亚组患者的治疗结局。
但从临床角度而言,NGS分子分型技术暂时还无法广泛地运用到临床作为一项常规必行的检测。其中一个限制因素是并非所有患者均能适用于目前的分子分层。例如,七分类方法是针对DLBCL目前最佳的分型方法,但仍有近40%的患者无法归入这一分类体系。另一个限制因素是NGS分子检测费用相对较高,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就学术层面而言,分子分型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未来能够明确分子分型。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检测费用有望降低,当达到民众可及的水平时,NGS分子分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将成为必然趋势。
徐兵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对于DLBCL来说进行分子诊断是有必要的,但需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考量。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建议进行NGS检测,其核心原因在于当前DLBCL的治疗亟需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方案,而NGS检测能够为我们提供对疾病本质的深层认知。Guidance研究已经证实,根据不同的基因亚型,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X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因此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推荐开展NGS检查。
白鸥教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NGS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仍无法常规开展,其主要受制于地域送检途径、检测质控及操作便捷性等因素。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DLBCL有高度异质性,所以在诊断时个体化地使用NGS检测其分子分型以确定遗传学发生的改变,对于后续的靶向治疗选择、疗效的判定与评估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NGS分子分型技术在DLBCL诊断时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检查,期待未来能降低检测成本,使其成为一个常规的检查,为患者进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带来准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