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破局、耐受性佳、给药便捷,利沙托克拉“三翼齐飞”造福CLL/SLL患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CLL/SLL诊疗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CLL/SLL治疗目前仍面临耐药、缓解率待提高、长期治疗依从性差、管理复杂等诸多挑战,临床亟需具备更高选择性、良好耐受性及更强联合潜力的新一代BCL-2抑制剂。
2025年7月8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首个中国原创的全新一代BCL-2抑制剂——利沙托克拉上市,适用于既往经过至少包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内的一种系统治疗的成人CLL/SLL患者。利沙托克拉的获批不仅填补了中国原创BCL-2抑制剂的空白,更是凭借其“高效、安全性良好、便捷”的特性,为更多CLL/SLL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新治疗选择。
疗效显著:利沙托克单药或联合治疗均呈现高效缓解
利沙托克拉作为新一代口服BCL-2选择性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BCL-2蛋白,恢复肿瘤细胞的正常凋亡过程,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在CLL/SLL治疗中的潜力。首先,利沙托克拉单药疗效明确,CN001&CC101研究汇总分析中纳入了47例R/R CLL患者接受利沙托克拉单药治疗,其中44.7%的患者接受过≥3线治疗,23.4%经BTK抑制剂治疗,55.3%既往接受过抗CD20单抗治疗。在可评估的45例R/R CLL/SLL患者中,中位至首次缓解时间为2.07个月,利沙托克拉单药治疗的最佳总缓解率(ORR)达77.5%(400mg及以上剂量组),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伴血细胞未完全恢复(CR/CRi)率达25.0%,随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外周血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为38.9%(7/18),骨髓MRD阴性率达66.7%(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8.5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PFS率分别为58.0%和39.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0.24个月,30个月的总生存期(OS)率为86.3%,展现出持久获益1。
其次,利沙托克拉展现出良好联合潜力,在全球多中心Ⅱ期CU101研究中,纳入176例CLL/SLL患者(87.5%为 R/R,12.5%为初治),接受利沙托克拉单药(n=46)、或联合阿可替尼(n=91)/利妥昔单抗
(n=39)治疗。结果显示,利沙托克拉联合利妥昔单抗ORR达85%;联合阿可替尼治疗组ORR达98%,即使为对维奈克拉
难治的患者,ORR仍高达89%,中位PFS未达到(NE-NE),12个月和18个月PFS率均为89%,为解决临床耐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2。
良好安全性特征:奠定广泛适用性与治疗信心
安全性是衡量创新药价值的重要维度之一。CLL/SLL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这部分患者群体,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利沙托克拉研发历时12年,全球范围内开展了25项临床试验,超1300例患者参与,2025年7月正式获得NMPA批准上市。在此次利沙托克拉获批的关键注册II期临床研究(APG2575CC201)中,利沙托克拉的安全性良好,血液学不良事件(AE)发生率较低且程度可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且多为1-2级。同时,CN001&CC101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利沙托克拉单药治疗主要AE是血液学AE(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且可控。CU101研究中,利沙托克拉联合阿可替尼或利妥昔单抗治疗时,均未观察到显著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或新的安全性信号2。基于其展现出的突破性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利沙托克拉在获批前已被纳入《2025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推荐,是目前唯一获CSCO指南推荐的中国原创BCL-2抑制剂,为复发/难治性(R/R)CLL/SLL患者提供了全新的、高证据级别的治疗选择。
胡豫教授:
由于CLL/SLL常见于老年人群,这类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一直是临床痛点。利沙托克拉的临床数据令人欣喜,兼顾了疗效和良好安全性,为更广泛的患者群体,特别是为高危、老年、虚弱人群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利沙托克拉所具备的TLS发生率低、联合BTK抑制剂和抗CD20单抗无DDI等安全性特征,标志着中国在血液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实现突破。
给药便捷性:每日剂量递增优化治疗路径
利沙托克拉的突破之一在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短半衰期(约5小时),不同于维奈克拉,其相关凋亡通路的开启类似多米诺骨牌,只要药物浓度达到相应水平即可启动凋亡,即为Cmax Driven(峰浓度驱动),而非AUC(曲线下面积)驱动。当利沙托克拉竞争性结合抗凋亡蛋白后,促凋亡蛋白BIM被释放,诱导促凋亡孔形成蛋白BAX和BAK结构进行结构重组。一旦凋亡通路开启,促凋亡蛋白BIM即刻分离,这一凋亡通路的机制文献称为“Hit and Run”理论。这种特性使得每日剂量递增方案成为可能,经5天剂量递增,第6天即可达到推荐治疗剂量3,显著区别于传统BCL-2抑制剂需要长达5周剂量递增的给药模式。这种设计带来多重临床获益,首先加速治疗获益,使患者更快获得潜在治疗响应;其次,可以简化治疗流程,有助于降低医疗负担和照护成本;同时提升患者依从性和优化联合策略,与BTK抑制剂(如阿可替尼)联合应用时,无需导入期即可直接启动且无DDI,进一步简化了联合治疗路径。
纪春岩教授:
利沙托克拉具有独特优势,半衰期短(约5小时),支持每日剂量递增方案设计。这种给药模式帮助患者能较快使用有效治疗剂量,提升用药便捷性和患者依从性,优化临床实践;此外,快速的起效潜力和简化给药模式,也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升治疗信心。
展望未来:中国原创药物的国际化发展
利沙托克拉的获批不仅代表了一款新药的成功,更是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提升的标志。作为国内原创BCL-2抑制剂的重大突破,利沙托克拉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同步推进临床试验,展现出深远的国际化布局。除已获批的CLL/SLL适应症外,利沙托克拉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其他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未来有望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同时,其全球价值已获得国际权威认可——已收获5项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证(ODD),覆盖C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M)、多发性骨髓瘤
(MM)、AML以及滤泡性淋巴瘤
(FL)等领域,并获快速通道资格(Fast Track)。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实现了在全球市场的“同步起跑”与“同步开发”。
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利沙托克拉代表着中国原创药物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的重要转折点。这种跃迁并非简单的升级,而是对药物作用机制深度理解、临床需求精准把握、研发路径创新设计的结果。它不仅为全球患者提供了一种兼顾有效性、良好安全性、给药便捷性的治疗选择,更彰显了中国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利沙托克拉的全球商业化进程加速,有望在细胞凋亡领域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方案”。
胡豫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 血液学分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 内科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 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 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主编
临床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临床急诊杂志主编
Thrombosis Research/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副主编
国家杰青、长江特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何梁何利基金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EJM、JAMA、Lancet Oncology等期刊发表
论文318篇,SCI 论文 231篇,其中 22 篇IF>20,SCI 他引 2万余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
纪春岩 教授
山东大学教学名师、杰出人才体系特聘教授
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血液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
山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山东大学血液病智能诊疗联合实验室主任
山东省医学会第九届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临床分析细胞学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