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OMB|马飞教授:分级诊治+规范诊疗,乳腺癌防治如何让区域医疗协同“1+1>2”?
2025年8月8日-10日,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肿瘤精准诊疗暨第十一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COMB)”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汇聚乳腺癌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临床诊疗实践、前沿科研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交流与分享。2016年《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发布,旨在构建“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同质化诊疗。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分享乳腺癌区域质控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未来研究进展。
医脉通:近年来,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质控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相关规范诊疗质控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能否请您谈一谈,乳腺癌规范诊疗质控工作的核心目标及意义?乳腺癌的质量控制与国考指标紧密相关,各医疗机构为了提升这些关键质控指标,都落实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马飞教授:
乳腺癌是实体肿瘤中的“引领性”瘤种,具有治疗手段和选择比较多,诊疗效果比较好的的特点,目前诊疗策略主要是基于分子分型开展的精准分类治疗。中国的乳腺癌患者的人数全球第一,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乳腺癌整体五年生存率较低,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仍存在不足,中国农村地区及边远地区乳腺癌整体五年生存率比城市地区低20%以上,所以未来的质控工作要关注提高规范化诊疗的普及率,提高同质化的程度。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别,这是乳腺癌规范诊疗的重大意义。
通过规范化诊疗质量控制,全面提升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升级后的医疗机构将起到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及基层地区乳腺癌诊治水平提升。在乳腺癌的全流程诊疗过程中,通过以点带面、由上及下的质控体系,有望将乳腺癌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整体扩容下沉,实现诊疗规范化和同质化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将乳腺癌诊疗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临床专科评价体系,可进一步推动诊疗规范化进程,有效促进学科建设与患者获益的协同发展,同时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推动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深化发展。
医脉通:分级诊疗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至关重要。请您结合临床经验分析当前我国乳腺癌分级诊疗面临哪些挑战?在乳腺癌的诊疗过程中,分级诊疗是如何实施的?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如何进行分工协作?
马飞教授:
乳腺癌是我国首个制定分级诊疗指导方案的恶性肿瘤。2016年颁布《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提倡建立以乳腺癌为核心的单病种多学科的综合诊疗模式,并逐渐通过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方式来推进分级诊疗。
但实际落地过程中,乳腺癌的分级诊疗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瓶颈。第一,分工不明确。区域龙头医院、地市级医院以及重点县域的医疗机构所开展的医疗服务工作内容高度重合,导致最终效果未达到分级诊疗目的。第二,分工不合理。我国乳腺癌筛查多由妇幼保健体系执行,而妇幼保健体系往往缺乏专业型乳腺医生,最终导致筛查效率、准确性和民众信任度较低。第三,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没有连续性或统一性流程。各级医院之间没有从属关系,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致整体协作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分级诊疗工作也逐步优化。第一,建立一批提供优质医疗资源的机构。通过整体指控的方式,完成发挥指导工作的上级医院的布局。第二,充分发挥上级医疗机构引领作用,带动完善周边地区及基层地区的诊疗流程,包括诊疗技术指导,疾病筛查与康复方面的交联合作。第三,从行政体系或国家的政策方面出发,引导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和一体化发展。近年我国推进的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和市县一体化的政策策略,目的是希望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能够真正一条心地协同发展,这是未来分级诊疗运作的前提之一。
当建立规范诊疗和完善分级诊疗一体化后,患者能切实享受完备的连续性一体化医疗服务。在未来和谐的各级一体化分工体系中,上级医院更多的重心将放在疑难病的诊疗和救治方面,也包括对标准指控、规范筛查和制定及指导康复治疗方面;基层医院则把重心放在预防及筛查疾病、疾病康复和姑息治疗方面,形成明确而完善的分工模式。同时,当上下级医院在行政体系或制度上形成一体化布局后,患者的转运也将更顺畅,实现无缝对接,有利于分级诊疗的切实落地。
医脉通: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能否请您谈一谈,基于当前中国乳腺癌的诊疗现状、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成果,您认为未来中国乳腺癌诊疗会朝着怎样的方向迈进?
马飞教授:
当前我国乳腺癌流行病学呈现两大特征: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全球最高,且年轻患者比例和绝对人数居世界首位。基于这一现状,未来的乳腺癌的防控策略也应有所偏重。
第一,加强乳腺癌的筛查力度和科普工作。通过筛查提高早期诊断率,进而提升整体治愈率和五年生存期。同时进行科普宣传,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实现科学生活方式指引,有效控制持续增高的乳腺癌整体发病率。通过以上措施将乳腺癌对民众的危害降到最低,是我们重要发展方向。
第二,实现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双重获益。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治愈率提高,癌症幸存者的比例也在逐年的增加。当前形势需要我国诊疗模式完成“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乳腺癌患者面临多方面的继发健康风险,包括心血管事件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增加,甚至精神卫生疾病的居高不下,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第三,关注年轻患者生育风险问题。年轻的女性在治愈肿瘤的同时也希望能保留做健康母亲和完整家庭的权利。针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人群,第一,保障年轻患者的治愈率,克服年龄对于预后不良的缺点,让年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质量显著提升。第二,在诊疗过程中尽可能保护患者生育力。在疗前、疗中,甚至完成治疗以后,积极开展生育力恢复工作。第三,实现优生优育。乳腺癌是与遗传相关的疾病,尤其是年轻的乳腺癌患者,遗传相关比例可能更高。如何能够让患者在生育子代的同时,不将癌症易感基因遗传给子代,这也是未来共同推进的方向。
未来乳腺癌的诊疗在现有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生殖医学科、姑息科、心血管科等资源,推动诊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