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重启键:利沙托克拉让改变看得见

来源:医脉通 2025.09.08
我要投稿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CLL/SLL的发病人数不断上升1,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为代表的靶向药物改善了CLL/SLL患者的预后,然而当前临床仍面临缓解深度不足、因长期用药导致的耐受性及耐药挑战,这些困境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也对临床诊疗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原创全新一代BCL-2抑制剂利沙托克拉的获批上市,为国内CLL/SLL患者提供了新治疗选择,助力患者实现更深缓解,并提供停药可能。


从生存到生活:CLL/SLL治疗进阶下的未尽之需


随着治疗手段进步,CLL/SLL从最早的烷化剂、嘌呤类似物为主的化疗时代,到抗CD20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时代。近年来,随着对CLL/SLL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其治疗目前已进入以BTKi为主的小分子靶向治疗时代1。BTKi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选择,改善了CLL/SLL患者预后,使得CLL/SLL逐步向慢性病管理模式转变。


然而中国仍有35.0%的初治CLL/SLL患者因疾病进展而停用BTKi治疗1,临床对实现更深缓解的治疗方案存在迫切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长期治疗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首先是依从性挑战,终身服药模式可能会为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其次患者可能会长期承受房颤、出血风险等不良事件(AE)的困扰。这些问题使患者陷入生存质量与疾病控制难两全的困境。此外,血液肿瘤患者本身面临着特殊感染(如COVID-19)风险增加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后续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进一步影响患者预后,也对治疗药物的耐受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总体而言,如何优化CLL/SLL治疗策略、管理长期治疗带来的依从性问题,已成为我国CLL/SLL临床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


破茧新生:利沙托克拉铺就治疗新途


抗凋亡蛋白BCL-2是抗肿瘤领域的经典靶点,BCL-2过度表达在CLL/SL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利沙托克拉通过高选择性结合BCL-2,释放与BCL-2结合的促凋亡蛋白BIM,激活下游凋亡信号级联反应,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2


随着CLL/SLL治疗目标升级至追求深层缓解与固定周期治疗,利沙托克拉凭借“无导入期联合”与“无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双重优势,显著优化治疗路径,患者无需经历长达数周的等待,即可启动BTKi联合治疗,大幅缩短治疗周期并降低住院负担,有助于维持联合方案的良好安全性和疗效,成为突破当前CLL/SLL持续治疗瓶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选择。在全球多中心Ⅱ期CU101研究中,纳入176例CLL/SLL患者(87.5%为 R/R,12.5%为初治),接受利沙托克拉单药(n=46)、或联合阿可替尼(n=91)/利妥昔单抗(n=39)治疗。结果显示,利沙托克拉联合利妥昔单抗ORR达85%;联合阿可替尼治疗组ORR达98%,中位PFS未达到,12个月和18个月PFS率均为89%3


邱录贵教授


当患者面临BTKi缓解不足时,临床治疗选择往往受限。利沙托克拉的上市,为这类困境提供了破局路径——其单药治疗使77.5%的患者实现快速缓解(中位起效时间2个月);联合阿可替尼时达到98%的ORR3-4。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患者的生存获益,更是助力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快速起效的同时持续缓解,意味着患者不必频繁更换方案,因‘反复复发’的焦虑情绪得以减缓,联合疗法带来的深度缓解和‘药物假期’潜力更点燃了患者‘功能性治愈’的希望,最终转化为患者重归生活的底气。


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81.1%的CLL/SLL患者年龄在50-80岁区间,基础疾病较多,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除疾病进展外,AE和经济因素是导致停药的两大主要原因1,因而,临床亟需兼具良好耐受性与可实现“药物假期”的新药物。利沙托克拉兼顾了良好安全性的同时,又能让患者更快达到目标治疗剂量,进而助力患者实现回归正常生活。在此次利沙托克拉获批的关键注册II期临床研究(APG2575CC201)中,利沙托克拉的安全性良好,血液学AE发生率较低且程度可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且多为1-2级2。同时,CN001&CC101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利沙托克拉单药治疗主要AE是血液学AE(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且可控4。CU101研究中,利沙托克拉联合阿可替尼或利妥昔单抗治疗时,均未观察到显著的DDI或新的安全性信号3


周可树教授


在老龄化背景下的CLL/SLL治疗中,安全性和耐受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坚持治疗的时长。利沙托克拉的临床价值不仅体现在高效抗肿瘤活性,更在于其为CLL/SLL人群提供了安全性良好的治疗选择——血液学毒性可控、非血液学事件发生率低。我们观察到,其独特的低TLS风险和无DDI特性既避免了治疗中断的恶性循环,更让患者联合用药更便捷和安心,尤其是高龄、虚弱患者也能因此获得更深缓解,让患者从‘被迫耐受’转向‘主动坚持’,真正实现治疗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小结


利沙托克拉的临床应用,为CLL/SLL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新治疗选择。作为全新一代BCL-2抑制剂,利沙托克拉的作用机制、优化的给药方案以及展现出的临床潜力,旨在改善患者生存预后、提高治疗耐受性与生活质量。作为中国原创的新药物,其发展也为提升国内患者对新疗法的可及性做出了贡献,更凭借联合和固定周期治疗的潜力为患者带来停药希望,帮助患者实现从“生存”向更高质量“生活”的跨越。


1757325926395368.png

邱录贵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临床首席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1757325948874358.png

周可树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淋巴瘤病区主任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原名医人民好医生淋巴瘤领域杰出贡献专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学组组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惰性淋巴瘤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套细胞淋巴瘤工作组副组长

河南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擅长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近几年作为PI主持了多项淋巴瘤相关的国际及国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试验,推动了多个抗淋巴瘤新药上市


参考文献
1.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诊疗现状:一项多中心问卷调查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3, 44(5). Chin J Hematol, May 2023, Vol. 44, No. 5.
2.利沙托克拉说明书.
3.Matthew S. Davids, et al. Blood (2024) 144 (Supplement 1): 4614.
4.Keshu Zhou, et al. Blood (2023) 142 (Supplement 1):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