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速览

来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5.09.10
我要投稿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ZAP) 包括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急性期疼痛是指带状疱疹发病后至皮损愈合期间的疼痛,炎症刺激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均占相当比重;PHN 是指皮损愈合后 1 个月及以上仍持续存在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比重逐步增大。虽然两者在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但从整体角度来看,它们是一个疾病连续发展变化过程的两个部分,两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时间界限。从更有效、及时控制ZAP 的角度来看,势必需要将 ZAP 看作一个整体加以全面认识和全程管理。


近期,《中国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指南(2025 版)》(简称“指南”)重磅发布,以期能对ZAP的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为更多病人的全程管理带来帮助。本文摘录了指南中关于ZAP诊断、鉴别诊断及评估工具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ZAP 的诊断  

(一)急性期疼痛临床表现


发疹前常有乏力、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同时或之后出现疼痛,常表现为患处烧灼样、针刺样、电击样疼痛或钝痛,可伴皮肤感觉过敏或瘙痒。特殊类型带状疱疹急性期可能伴随其他疼痛表现。


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为脑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受累,常伴同侧剧烈头痛,眼神经的分支鼻睫神经受累后疱疹累及鼻尖、鼻根、鼻背或鼻翼区域时,称为 Hutchinson 征。眼带状疱疹常引起角膜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甚至诱发眶周感染、青光眼、急性视网膜坏死、失明等严重并发症。


耳带状疱疹主要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耳痛和外耳道疱疹,若病毒侵犯到膝状神经节,同时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受累,则可出现Ramsay-Hunt 综合征(耳痛、外耳道疱疹、周围性面瘫);耳带状疱疹还可出现耳鸣、眩晕、听力下降或丧失、舌前 2/3 味觉丧失和口干等症状。


内脏神经纤维受到侵犯时,VZV 通过神经节后纤维经轴突扩散到胸腔、腹腔和盆腔内的相应器官,可能会引起心肌炎、胃肠炎、膀胱炎等类似急腹症表现,并出现相应部位疼痛。


运动神经麻痹常见于老年带状疱疹病人,可累及脑神经(如 Ramsay-Hunt 综合征)、上肢运动神经(臂丛神经受损)、第10~12胸神经(出现腹壁肌肉麻痹,表现为假性腹壁疝);部分病人内脏运动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胃排空障碍、尿潴留、尿失禁、便秘等症状。大部分病人可在数周至数月内症状逐渐恢复,但神经痛会全程或部分病程中持续存在。


播散型带状疱疹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高龄病人,局部发疹数日后,在初发皮节及相邻皮节以外的区域出现≥20个典型的水痘样皮疹、≥3个皮节区域受累或内脏受累,常伴有较严重的疼痛。


(二)PHN 临床表现


PHN 受累部位通常大于皮损区域。根据疼痛性质,可将 PHN 分为 4 种类型:

①烧灼样痛或针刺样痛,常持续性发作;

②电击样痛、撕裂样痛或放射样痛,表现为间断性发作,间歇期不等;

③触觉和痛觉超敏(如轻抚皮肤即可诱发疼痛),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范围可以扩展到多个节段;

④感觉过敏、感觉障碍和感觉异常,后者包括局部紧束感、麻木感、蚁行感或瘙痒感。


 鉴别诊断  

ZAP 需要与其他可发生疼痛的疾病相鉴别,尤其是带状疱疹早期未出现水疱时的疼痛,以及皮损愈合后仍存在的疼痛。ZAP 的病史采集需要密切关注疼痛和皮疹发生的先后顺序。皮疹发生前伴有典型 ZAP 的病人需根据各部位鉴别诊断的疾病行相关检查;与皮疹同时发生或于皮疹后发生的 ZAP需要警惕合并其他疼痛性疾病。


头面部需与头痛、面神经炎、蝶腭神经痛、颞部巨细胞动脉炎、神经性耳鸣、上呼吸道感染、枕大神经痛等鉴别。


颈肩部或腰腿部需与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等鉴别。


胸背部需与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内脏痛(结核性胸膜炎、腹腔淋巴瘤)、术后切口痛等鉴别。


腰腹部需与消化、泌尿及妇科系统的相关疾病鉴别,此外还需要警惕主动脉夹层、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或栓塞等。


肛周、直肠部位及骶尾部需与女性外阴及盆腔疾病鉴别。


另外,尽管对无疹型、顿挫型、累及内脏神经的带状疱疹病人,可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VZV 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 VZV IgG 和 IgM 来确认 VZV 的再激活(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强度:多数同意),但鉴于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相关检测手段的可获得性和开展常规检测的可操作性,上述检测项目并非必须。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对 VZV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结合磁共振成像检查。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面,当累及周围神经的运动功能时可联合肌电图检查,瞬目反射可以用于评估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病人的神经受损情况。


评估工具  

疼痛评估应遵循多维度原则,疼痛强度和疼痛性质均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强度:强一致)。


推荐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或数字分级评分法 (NRS) 评估疼痛强度,McGill 疼痛问卷 (MPQ) 及简式 McGill 疼痛问卷(SF-MPQ) 等可辅助评估疼痛强度。


推荐使用 ID pain 量表 (ID Pain)、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量表 (DN4)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筛选问卷 (PD-Q) 评估疼痛性质。


SF-36 量表、Nottingham 健康概况或生命质量指数可用于评估病人生命质量。 


此外,利兹神经性症状和体征评分(LANSS) 及 ID pain 量表还可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工具 。


需要说明的是,时至今日,中国尚无一种学界统一认可的本土的疼痛量表,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目前还在依赖外文疼痛量表的中文翻译版开展相关工作。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亟需中国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联手编制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疼痛量表,用以正确地诊疗及精准地评估疼痛对中国病人的身心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皮肤科专委会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皮肤和性传播疾病专业质控中心.中国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指南(2025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31(8):56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