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H丨张曦教授:继往开来,精益求精,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优化之路 ​

来源:医脉通 2025.09.18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请勿转载。


2025年9月11-1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如约而至,以“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为主题,汇聚全球血液学领域顶尖力量,聚焦血液学前沿方向与临床关键问题,搭建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与会现场,医脉通特邀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曦教授接受采访,谈一谈大会亮点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内容。



医脉通


您在本次大会上,担任多项主持和讲者的角色,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关注到本次会议的亮点和热点内容?


张曦教授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以"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我国血液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传承。会议开幕式通过精心制作的主题片,系统回顾了我国血液学领域的重要发展历程,包括专业学组的建立、杰出专家的贡献以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京方案"、APL诱导分化治疗等高质量研究成果,彰显了学科发展的深厚历史积淀与传承精神。


第二,创新。会议通过主会场及各分会场的学术报告,全面展示了我国血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会议发布了我们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国患者的调研数据工作;在细胞治疗领域,分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此外,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出凝血疾病及贫血等亚专科领域,众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临床创新技术相继呈现,充分体现了我国血液学研究的创新活力。


第三,融合。会议的成功举办还体现了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作为我国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吸引了4000余名与会者,涵盖临床医生、护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工作者等多元化的专业群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深入探讨了交叉学科在血液病诊疗中的应用,包括理工科技术、感染学科、重症医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融合,为血液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卓越。会议将"卓越"作为主题之一,充分展现了我国血液学领域对自身发展的信心与期许。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血液学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及创新自主研发等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多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展望未来,我国血液学领域将继续秉持卓越追求,推动学科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医脉通


在本次大会上,您以“重视慢性GVHD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估和管理”为题进行了讲座,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该场讲题的主要内容?


张曦教授


在本次移植分会场中,我重点分享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议题。选择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量。首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需求的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目标已从单纯的生存率转向了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患者不仅期望能够存活,更渴望在移植后享有高质量的生活。因此,我们医生在移植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存状况,更要致力于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干预。


其次,从移植技术的演进来看,每一代技术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毒性。这种技术迭代的驱动力,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身体和精神负担,实现身心的全面治愈。因此,提升移植后生活质量,也是当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随着方法学的不断推出和改进,国外已将移植后生活质量,特别是患者报告结局,纳入治疗效果评判体系。这一趋势预示着我国也将逐步推进相关评估工作。近期,我们医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完成了中国慢性GVHD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挑战的一期调研。通过对581例患者的深入分析,我们初步明确了中国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和诉求,并识别了评估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和不足。这些发现为我们后续推出适合中国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以及建立相关数据库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我们相信,随着这些工作的逐步推进,未来将有更多适合中国患者的研究手段,从而更有效地监控和管理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为了全面维护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强调建立多学科协作(MDT)的生活质量维护团队。生活质量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躯体功能(如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和精神状态(如情绪抑郁、情感受挫)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多中心、多专业的团队来共同应对患者生活质量上的问题。这需要更多学科和专家参与,共同为提升中国患者移植后的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医脉通


作为该领域的领军专家,展望未来,您认为在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接下来最重要的研究突破点可能会在哪里?


张曦教授


展望未来,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意识至关重要。当前,医生与患者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点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作为医疗服务的主动方,医生应率先提高对生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在临床实践中充分考量患者的生活质量需求。


其次,扩大对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的调研规模。尽管我们已完成一期对581例患者的调研,但样本量尚不足以全面反映中国患者的现状。因此,我们计划将调研扩展至二期,目标纳入2000例患者,以期获得更为客观、全面的数据,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将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开发适合中国患者的自体化评估工具,对躯体问题和精神问题进行分层处理,建立多中心MDT团队,以及构建患者长期的慢病随访体系。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为移植后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生存管理和长期的慢病管理,从而全面提升中国患者移植后的生活质量。


张曦.png

张曦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

主持国家、军队、省部级课题52项;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3篇;主编/副主编8部;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各1项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执笔行业指南12项,参编5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8项。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EBMT青年领袖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人民好医生、国之名医、军队拔尖人才、陆军优秀科技人员标兵、首批陆军科技英才、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创新群体领衔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The Lancet,JCO、Blood、JHO,Leukemia,The Lancet Heamatology,Science Bulletin、CMJ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