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 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一名临床心理医生的切身体验

来源:医脉通 2025.09.21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区分患者的痛苦究竟是一种普遍性的体验,还是临床可以诊断的病症?”这是精神科诊疗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力求理解一个人的具体困扰及其所处的整体背景,从而为诊疗提供最佳的参考。


然而最近,一位男性同事就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向本文作者提出上述问题。可以理解,他对于月经周期及其可能伴随的症状缺乏主观体验。随后的沟通对我们双方都颇有启发。对他而言,我可以从个人视角出发,结合临床框架,第一手地讲述PMDD的症状;对我而言,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体会到,被指定以女性身份出生的患者在描述自己的“常态”时可能面临很大的困难。

11.png


PMDD以情绪波动伴其他躯体或认知症状为特征,在过去12个月内的多数月经周期中都会出现,具体症状包括情绪不稳、抑郁、易激惹、焦虑、愤怒、无助感、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萎靡和疲乏,感到不堪重负或失控,以及疼痛、痉挛、腹胀等躯体症状。上述症状通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并在月经开始后的几天内逐渐缓解。


Meta分析显示,PMDD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6%,但在临床人群中的患病率则高得多,如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患病率为10%-76%。此外,研究发现83%的PMDD患者存在早年创伤经历,而自杀未遂及自杀死亡的风险也高于无该诊断的女性。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或培训支持临床医生将PMDD纳入常规评估,患者往往需要自己提出怀疑并为诊断奔走。


我希望,以下分享不仅能提升大家对这些症状及其影响的认知,也能让临床医生更有信心地针对女性患者进行相关的问诊。


我自己体验到的PMDD


月经来潮前大约7-10天,我的情绪就开始恶化,从总体良好的状态转变为明显的易哭、易激惹和如坐针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批判性的念头变得愈发频繁和强烈。最接近月经来潮的几天,我开始出现自我不和谐的自杀意念,这些意念往往由微不足道的烦恼所引发。我的内心独白变得充满敌意,批判性的想法演变为对自身缺陷、弱点和想象中的瑕疵的无休止谴责,不断羞辱和斥责那些我在状态良好时根本不愿改变、也无力改变的特质。


我在重要人际关系中的价值受到了质疑,同样会出现自我不和谐的想法——丈夫或家人只是勉强容忍我,朋友并不真正关心我,而同事则随时都在暗中嘲笑我。我开始感觉自己是他人的负担、麻烦或累赘。我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愈发苛刻,贬低自己为患者提供实质性帮助的能力。症状最严重时,我的心理测查评分达到了严重的范围,而月经周期的其他阶段则处在正常范围。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医生,我幸运地具备理解自己病情的能力,并可以使用适应性的策略加以应对。尽管我能理解这些想法是激素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某种突然出现的精神疾病,也能运用多种技巧来化解和挑战它们,但这样做需要持续专注于它们,这一点也令人精疲力尽。即便我对PMDD有科学的理解,侵入性自杀意念的强度和频率仍令人痛苦。确诊之前,我觉得自己“快疯了”,而这也是很多PMDD患者所表达的感受。


我的男同事对我每个月都会经历这些感到惊讶。他从来没想过这种事,而这或许正是我们谈话的关键所在。很多女性在相对沉默中长期忍受这些症状。女性或许可以因PMDD为由请假,或者自由表达PMDD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然而,不用说这种情况会占据每个月四分之一的时间,哪怕只是其中一个月去请假和表达,我们也几乎做不到。我们仍然要坚持上班,为家庭付出,承担家务与日常事务。我们仍然要参加专业学术讨论,出门诊,做治疗,写报告,同时掩饰躯体和心理的痛苦。需要指出,这一点对于所有罹患慢性隐匿性疾病的个体,无论精神或躯体疾病,同样成立。生活继续,我们也必须继续。


我们能做什么?


作为精神卫生专业人士,让我们更好地支持遭受这些痛苦的患者。“没被看见”不等于“没人经受”。让我们更好地为我们的患者、同事、母亲、姐妹、女儿及我们自己发声,小小的改变,就是减少污名、提高认知的积极起点。


对于改善PMDD女性的照护而言,以下是我们可以承担的角色:


(a) 常规询问患者,情绪或躯体症状在一个月经周期内有什么变化。


(b) 告知患者,月经周期内可能会出现“不属于自己”的思维;这些体验并不丢人,可以分享给他人。


(c) 安慰患者,她们并不是孤军奋战,PMDD的这些症状是可以管理的。


(d) 将她们引导至相关组织,如 The PMDD Project (https://thepmddproject.org/) 和 国际经前期障碍协会 (https://www.iapmd.org/)。


(e) 支持并推动探讨PMDD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这些研究深受患者的需要。


文献索引:Mitchell KMA.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 subjective perspective through a clinical lens. Br J Psychiatry. 2025 Sep 15:1-2. doi: 10.1192/bjp.2025.1032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47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