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教授、朱军教授、蔡清清教授:全球首个第四代共价兼非共价BTKi洛布替尼创新突破,中国方案书写MCL治疗新篇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淋巴瘤,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疾病进展迅速和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特点。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可使部分患者获得缓解,但多数患者仍面临复发或进展困境,预后较差。复发/难治性(R/R)MCL患者治疗选择有限,因此,开发兼具疗效与耐受性的新型治疗药物成为当前临床的重点需求。
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已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山东济南举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口头报告了第四代BTK抑制剂(BTKi)洛布替尼单药在既往BTKi治疗失败的MCL患者中的关键性Ⅱ期ROCK-1研究的临床数据。值此之际,医脉通邀请蔡清清教授进行深度解读,并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进行精彩点评。医脉通特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医脉通
对于BTKi治疗失败后的MCL患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蔡清清教授
BTKi是治疗MCL等B细胞恶性肿瘤的重要靶向药物,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然而,当MCL患者面临BTKi治疗失败或缓解后复发时,其后续治疗选择有限,生存状况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获批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共价BTKi匹妥布替尼,以及CAR-T细胞疗法瑞基奥仑赛
等[1-2]。匹妥布替尼目前基于单臂临床试验获得附条件批准,其疗效与安全性尚需通过更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而CAR-T疗法瑞基奥仑赛虽具有较高的总体缓解率(ORR:81.36%),但其对患者一般状态及体能条件要求较高,经济负担较重,且部分需桥接治疗。因此,CAR-T疗法在耐受性较差、高龄、合并症较多且体能状态不佳的R/R MCL患者中的应用较为受限。综上,BTKi治疗失败后的MCL患者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亟待更多新药研发及治疗策略的推进。
医脉通
BTKi治疗失败后的MCL患者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案较少。近日CSCO大会首次报道了第四代BTKi洛布替尼单药治疗BTKi治疗失败的中国MCL的关键性Ⅱ期ROCK-1研究的数据,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关键性临床结果?
蔡清清教授
洛布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第四代BTKi,能够以共价键的形式不可逆地与野生型BTK结合,并可在C481突变后以非共价键的形式可逆地与突变型BTK结合,从而有效抑制其活性,克服耐药[3]。此外,该药物具有较高的人体暴露量,同时结合特异性较高,为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ROCK-1单臂研究评估了洛布替尼单药在既往共价BTKi治疗失败的M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其主要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等。该研究共入组61例MCL患者,其中MIPI评分中高危占62.3%(中危37.7%,高危24.6%),母细胞或多形性亚型患者占19.7%。所有受试者既往均接受过共价BTKi治疗,其中6.6%因不耐受共价BTKi入组,其余受试者入组前疾病均进展或复发。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12月5日,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为63.9%,完全缓解(CR)率为19.7%,中位随访7.36个月时,中位PFS为7.39个月,12个月PFS率为46.1%,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相关事件,多数为1-2级,3级及以上各类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1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医脉通
基于ROCK-1研究及临床实践,您认为洛布替尼在上述人群中的应用前景是怎样的?
蔡清清教授
首先,BTKi在MCL领域已展现出明确的疗效,其安全性特征也被临床医生所熟知,目前BTKi已广泛用于临床。
作为第四代BTKi,洛布替尼的安全性良好,与已获批的BTKi相比,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在疗效方面,该药可为既往BTKi治疗失败的MCL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老年MCL患者,以洛布替尼为代表的BTKi可能更具优势。
此外,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也为将来联合用药策略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作为口服制剂,洛布替尼给药便捷,无需住院治疗,有效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和患者依从性。综上所述,洛布替尼在MCL患者中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创新领航,洛布替尼助力MCL患者生存获益
马军教授
BTKi是血液肿瘤领域最具突破性的药物之一。历经近二十年的迭代更新,BTKi目前已发展至第四代,不仅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治疗走进了新时代,也为无化疗(Chemo-free)方案开拓了边界。
洛布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第四代BTKi,其药物设计巧妙,能够通过共价键不可逆地与野生型BTK牢固结合,有效抑制其活性,而在BTK发生C481位点突变时,洛布替尼仍可通过非共价键的方式,可逆地与突变型BTK结合,从而有望克服耐药,抑制耐药克隆的产生。洛布替尼具备较高的人体暴露量和良好的靶点特异性,为其治疗潜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CSCO大会公布了洛布替尼首个单臂注册研究ROCK-1的数据,结果显示,在BTKi经治的MCL患者中,洛布替尼单药治疗的ORR达63.9%,中位随访7.36个月,中位PFS为7.39个月,疗效及安全性良好。综上所述,洛布替尼在BTKi经治的MCL患者中表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并具备向前线治疗推进的潜力,有望惠及更多患者。正如我们始终秉持的理念——“一切为了创新,一切为了患者”,这也是第四代BTKi洛布替尼研发的根本宗旨。
前景可期,洛布替尼开拓MCL治疗新程
朱军教授
BTKi一直是淋巴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自第一代BTKi伊布替尼获批以来,阿可替尼
、泽布替尼
、奥布替尼
及匹妥布替尼等药物相继问世,药物迭代的背后,是临床上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仍会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的未尽之需。而第四代BTKi洛布替尼,正是针对此类患者的一种潜在新选择。
洛布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在既往BTKi治疗失败的MCL患者中完成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的新型BTKi。研究结果表明,洛布替尼单药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ORR为63.9%,其中19.7%的患者达到CR,随着治疗时间延长,CR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中位随访7.36个月,中位PFS已达7.39个月,DOR与中位OS尚未达到。期待洛布替尼能够早日上市,为MCL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此外,洛布替尼在其他类型的淋巴瘤中也显示出潜在疗效,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边缘区淋巴瘤(MZL)和CLL/SLL。本次CSCO年会中报道了其在DLBCL和MZL中的初步研究证据,亦值得进一步关注。
专家简历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蔡清清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淋巴瘤大PI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作为全国leading PI或分中心PI共主持了多项注册临床研究,6个创新抗肿瘤药获批上市。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Lancet haematology、Blood、Signal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linicalCancer Research、Leukemia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三项,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