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CO | 朱耀教授:跳出前列腺癌外科“技术成功” 单一维度,以“三连胜” 目标守护患者长期生活品质

来源: 2025.09.23
我要投稿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于9月10-14日在济南召开。CSCO长期致力于开展临床肿瘤学继续教育和多中心、多学科、多层次的协作研究,促进临床肿瘤学研究和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本次年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耀教授分享观点:前列腺癌外科须跳出“技术成功”单一维度,把长期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置于核心,并以AI赋能手术精准化、个体化,撬动远期疗效跃升。

 

 


专家简介.png

 

医脉通:您在本届CSCO年会上分享了“执锐攻坚:前列腺癌手术重塑生存格局”这一专题报告,我们理解生存格局应包括‘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两大方面。除了显而易见的肿瘤学生存获益,您能否再从生存质量层面上(如功能性结局和心理健康),分享一下现代前列腺癌手术是如何重塑生存格局的?

 

朱耀教授:


此次能借助2025 CSCO年会这一重要契机,围绕前列腺癌外科治疗相关话题展开分享,我深感荣幸。CSCO作为国内肿瘤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之一,始终致力于推动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理念的发展。在今年的前列腺癌专场中,我重点从外科诊疗视角出发,探讨了手术治疗对重塑患者整体生存格局的关键作用。


在报告中,我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肿瘤治疗应实现从单一外科模式向综合治疗体系的转变。这意味着,治疗目标不应仅停留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更需重视其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功能状态的全面恢复。在传统外科视角中,一台三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平稳返回病房,常被定义为“成功”。然而,从患者的角度看,任何治疗干预的影响都将延伸至其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当将“生存延长、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确立为肿瘤治疗共同实现的“三连胜”目标。


过去我们往往更侧重于生存期的延长,却在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方面关注有限。正因如此,在今年的前列腺癌专场中,我致力于传递一个清晰的立场:外科治疗不仅要帮助患者“活下去”,更要支持他们“活回自己”——即恢复患病前的生活状态,包括重返工作、参与社交、享受旅行与家庭生活等。在我看来,这正是前列腺癌诊疗,尤其是外科治疗决策的核心所在——必须将患者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期的生活质量与整体福祉,纳入当前的治疗规划之中。


医脉通:尽管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患者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已获同步提升,但您认为当下在前列腺癌外科领域,我们仍面临哪些治疗难题,是先进术式的可及性与标准化不足?还是中高危人群手术决策尚存争议?或者是术后个体化管理的策略仍不完善?


朱耀教授:

 

正如我刚才所提到的,当我们将前列腺癌手术后的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置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维度中加以审视时,便会发现患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例如,尽管当前术后三个月内,大多数患者可恢复较高水平的尿控功能及男性功能,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在术后四至五年,患者因年龄增长出现的自然衰老、以及可能伴随的内分泌治疗或放疗所引起的肌肉萎缩与机能减退,都会对其功能状态造成进一步的影响。正因意识到这些长期变化,我们更加致力于优化手术技术。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通过微创技术实现患者住院期间的快速康复,更着眼于长期功能的维持与重建,包括尿控结构的修复和性功能的保护。此外,我们在术后特别重视康复训练,尤其在术后30天至90天的关键阶段,提供系统性的强化功能锻炼。最终目标是希望患者能够像接受专业治疗的运动员重返赛场一样,在手术五年后,依然保持与其年龄相符的正常生理状态与生活品质。

 

医脉通: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在泌尿外科的深度渗透,您认为AI能否在“术中实时决策、术后精准预测”这两个关键环节推动前列腺癌手术的新一轮技术突破?您的团队是否已有落地案例或者未来是否有计划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朱耀教授:

 

AI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变革。在医疗领域,我认为AI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助力医生成为更全面、更优秀的临床工作者。借助AI技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能够将注意力和资源更精准地投入到手术中最关键环节,而在相对标准化或重复性较高的步骤中,AI辅助则能够有效提升操作的稳定性和效率。

 

我们团队在前列腺癌AI辅助诊疗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初步探索。首先,AI有助于实现更精细化的患者分层管理,使得不同风险层级的患者能够接受与其病情相匹配的治疗策略,真正体现“分而治之”的个体化理念。其次,我们正尝试结合AI技术与高精度传感器系统,如同智能驾驶中的感知与导航一样,用于前列腺癌手术路径的规划和术中实时引导,从而显著提升手术方案的预见性和精准度。

 

依托国内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以及日益成熟的AI技术支持,我们有信心在这一领域不断深化探索,逐步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前列腺癌诊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