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清教授:强学科、重规范,畅谈中国疼痛学科现状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多维管理之道
疼痛医学作为守护公众健康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疾病诊疗方面持续突破。然而,我国疼痛学科发展仍面临地区资源分布不均、慢性疼痛早诊早治率偏低、神经病理性疼痛(NP)诊疗难度较高等挑战。
为助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我国疼痛学科发展现状、破解慢性疼痛与NP诊疗难题,医脉通特邀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水清教授进行专访,深度剖析中国疼痛学科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聚焦慢性疼痛管理困境与NP诊疗破局之道,分享NP治疗领域前沿进展,重点解析以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克利加巴林等)为代表的药物进展为NP临床实践带来的新机遇,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权威指导,推动我国疼痛医学诊疗水平提升。
1类新药克利加巴林,是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已获批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糖尿病
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适应症,具有无需滴定、快速起效、耐受良好、持续有效的优势,已获多部权威指南推荐,是NP治疗的一线推荐药物1-3,且其还是国谈产品,将会惠及越来越多的PHN、DPNP等NP患者!
专家简介
李水清 教授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常委兼总干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疼痛医学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疼痛分会 副主任委员
医脉通:作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同时深耕疼痛领域临床实践与学科建设多年,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疼痛学科的总体发展水平?在您看来,未来我国疼痛学科发展应该着重聚焦哪些方向,从而更好地填补临床需求缺口和提升疼痛整体诊疗水平?
李水清教授:
我国疼痛学科建设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未来依然需要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四大维度深化改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疼痛学科建设现状:
➤科室设置:
自2007年疼痛科成为独立的一级诊疗科目以来,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设立独立的疼痛科门诊与病房4,部分单位还构建了一体化诊疗平台。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在疼痛学科建设层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人员配备和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疼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但学科人才缺口依然显著。
➤医疗技术:
我国在脊柱微创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应用方面基本与国际保持同步,部分技术的普及程度上甚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神经调控治疗领域,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如远程调控、闭环刺激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望未来疼痛学科的发展:
➤教育体系完善:
亟需打破现有教育壁垒,建立独立的学科代码和学位授予点。
➤医疗实践创新:
医疗实践层面需紧密结合现代新兴技术,如大数据诊断、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治疗方法在疼痛医学中的应用,此为教学医院及附属医院应承担的创新性工作。同时,基层医疗机构需全面提升诊疗能力,确保能够及时、有效满足区域患者的疼痛诊疗需求。
➤科研转化推进:
推动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聚焦疾病机制研究、科技转化、新设备研发等重点方向,构建“临床问题—科研攻关—临床应用”的闭环体系。
➤多学科模式构建:
创新多学科合作模式,推进一体化诊疗平台建设,为慢性疼痛诊疗提供最优解。这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化、优质化的诊疗服务,还可极大地降低医疗成本。
综上,疼痛学科的未来发展需围绕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维度实现高质量跨越,方能更好地在“为民除痛”这一宏大目标中充分彰显学科专业价值。
医脉通:慢性疼痛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同时也是疼痛科最核心的诊疗范畴与学科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您认为目前我国慢性疼痛的临床诊疗现状如何,管理难点有哪些?在推动慢性疼痛的规范诊治和长期管理等方面,有哪些亟待加强的环节,以期进一步提高慢性疼痛的整体管理水平?
李水清教授:
慢性疼痛诊疗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学科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基数大,心血管科高血压患者数量多。现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5,其临床管理仍面临多重挑战。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相对于庞大的患者群体,疼痛专业医师规模仍显不足。据数据统计,全国从事疼痛专业的医师约2万名,现有专业人员储备远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因此,未来疼痛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壮大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任务。
➤诊疗规范化与同质化不足:
尽管现在疼痛学科已经制定一系列慢性疼痛诊疗的指南、共识及规范,但各地区医疗机构对其理解和解读尚未实现完全规范统一。因此,未来推进全国范围内诊疗同质化亦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医疗资源分布仍不均衡。大城市慢性疼痛诊疗资源相对充足,而基层医疗机构及疼痛学科起步较晚的地区,其诊疗能力仍有所不足。这一短板不仅体现在人员配置上,也涉及科室建制与设备配置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投入与建设力度。
医脉通: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慢性疼痛中机制复杂、管理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您认为这类疼痛有哪些突出的临床特点?目前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上,我们面临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李水清教授: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各种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6。常见NP类型包括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三叉神经痛、痛性神经根病、中枢性疼痛等。临床上,NP具有多种特定表现,例如针刺样疼痛、刀割样疼痛,痛觉
过敏、痛觉超敏等。此外,若NP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患者往往伴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等共病。因此,无论是在发病机理方面,还是临床治疗实践方面,均需关注此类共病并开展综合治疗。
目前,NP诊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诊断层面:
因NP涵盖病种较多,各病种发病机制存在差异,临床表现各异,且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及客观影像学检查手段,导致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复杂性,要求临床医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治疗层面:
NP患者个体对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疗效较好,部分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未来,如何提升治疗效果,实现每位患者治疗达标,包括慢性疼痛程度有效缓解、功能显著改善、共病得到协同治疗等,是临床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医脉通:请您谈一谈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如何管理NP,制定优化治疗方案?能否分享一下近年来在NP的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李水清教授:
NP的优化管理需结合现阶段的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治疗方案。近年来,NP管理的关键点在于:
➤精准诊疗实施:
通过详尽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合并症评估及心理评估等多维度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7,实现精准诊断。当然,精准诊断自然导向精准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等多维度综合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优化:
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基石。随着研究进展,多种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不断涌现,其疗效更优且副作用更少。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是临床治疗NP常用的方案之一。其中,1类新药克利加巴林作为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起步阶段即可快速起效,患者耐受性较好,且无需滴定。大量临床数据证实,在DPNP和PHN患者中使用克利加巴林,可实现疼痛满意控制与功能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此外,其已获批PHN、DPNP适应症,且已获多部权威指南推荐,是NP治疗等一线推荐药物,且对于PHN、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AHN)、DPNP的治疗推荐等级均为A级。与此同时,其还是国谈产品,将会惠及更多NP患者。对于难治性NP病例,阿片类药物被推荐作为二线治疗药物。此外,局部镇痛药物亦能达到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非药物治疗补充:
当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理想镇痛效果,疼痛科还可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如神经阻滞、射频治疗)、神经调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神经电刺激)等技术7。同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案,均可以用于NP综合治疗。
需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始终是NP治疗的根本与基础,临床医师需深入了解药物作用机制、潜在不良反应、患者个体状况,为患者制定最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NP治疗新进展:
➤新药研发:
除前述克利加巴林之外,针对其他新靶点的NP治疗药物也在研发中,未来有望提供更多样的治疗选择。
➤神经调控技术革新:
脊髓电刺激技术持续迭代,涵盖多种不同刺激模式,如波形改变、频率调整,可为患者提供更优的镇痛方案;此外,闭环电刺激、无线电刺激的问世,也为NP控制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体化的科学治疗手段,助力患者最大获益。
小结
总体而言,现代NP管理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药物治疗是基石,精准用药及全程管理达标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难治性病例,需适时引入微创介入治疗,这是未来需重点推行的方向。
展望未来,期待能将药物治疗和各类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有机融合,为广大NP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实现患者获益更大化。同时,也希望每位NP患者均能通过科学、精准、全程、达标的治疗获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