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H丨许彭鹏教授:洞见未来,智领变革,AI技术引领淋巴瘤诊疗新纪元

来源:医脉通 2025.09.26
我要投稿

医脉通编辑整理,请勿转载。


2025年9月11-1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如约而至,以“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为主题,汇聚全球血液学领域顶尖力量,聚焦血液学前沿方向与临床关键问题,搭建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与会现场,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接受采访,谈一谈人工智能(AI)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和展望。



医脉通


您在本次大会上,以“人工智能在淋巴瘤的应用和展望”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在淋巴瘤诊疗的漫长链条中(从影像诊断、病理判读到分子分型、预后预测乃至治疗决策),您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最能创造核心价值、最具临床落地前景的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是什么?


许彭鹏教授


在淋巴瘤的诊疗全流程中,AI技术正逐步展现出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涵盖影像学、病理学、预后评估及治疗决策等多个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影像学领域,AI技术为PET-CT图像的深度挖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团队开发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够实现对PET-CT图像中病灶的自动分割。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影像分析的效率,还挖掘了传统方法中未被充分利用的海量图像信息。相较于既往仅关注病灶大小、代谢值等有限参数,AI技术能够从图像中提取更多潜在的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在病理学及分子分型方面,AI技术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国际上的研究团队已开发出基于AI的病理分析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淋巴瘤亚型,并通过生成式算法预测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我们团队在数字病理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近期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中,我们利用数字病理技术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肿瘤微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将患者的免疫微环境进行分型。这一分型体系有望为患者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重要指导。


在预后评估及治疗决策方面,AI技术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正在推动传统预后评分体系(如IPI评分)的优化升级。国内外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基于AI的新型预后模型,旨在更精准地划分患者的低、中、高危风险等级,从而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AI技术在淋巴瘤诊疗的全链条中均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显著提升淋巴瘤的诊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


医脉通


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您如何看待未来淋巴瘤诊疗中“人机协同”的理想模式?AI是作为辅助工具还是决策主体?这将对临床医生的角色和能力要求带来怎样的改变?


许彭鹏教授


从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AI在医疗领域的主要角色仍将是一个辅助工具,这一判断基于临床实践和法律层面的现实考量。在医疗诊疗过程中,医生始终是决策的主体,而AI则作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能够显著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提升诊疗效率。值得注意的是,AI具备从多模态数据中挖掘潜在信息的独特能力,可能发现临床医生难以察觉的隐藏信息。这种能力源于AI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模式识别,使其能够识别人类无法直接识别到的关联和特征。


尽管AI目前主要作为辅助工具,但其未来发展可能对临床工作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医疗从业者,我们需要积极适应这一技术浪潮,主动调整自身角色定位,以更好地与AI协同工作。具体而言,医生应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的能力:第一,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巩固医学知识体系;第二,培养与AI系统交互的能力,掌握指挥和运用AI技术的方法。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即医生主导决策、AI提供支持,将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


1758871730679468.png

许彭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及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曾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

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Lancet Haemat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