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海教授:海曲泊帕如何为NSAA规范化诊疗注入新动能?机制创新与临床获益全揭秘

来源:医脉通 2025.10.28
我要投稿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发的血液系统疾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型AA(SAA)和非重型AA(NSAA)。其中,NSAA虽起病缓慢,但临床异质性强,加之医患认知偏差与重视不足,NSAA的规范化诊疗与长期管理一直是血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医脉通诚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任金海教授接受采访,聚焦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海曲泊帕在NSAA治疗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联合治疗价值、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规范化诊疗路径,以助力提升NSAA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医脉通

随着TPO-RA在NSAA治疗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您能否从药物的作用机制出发,深入剖析这些药物相较于传统治疗手段在NSAA治疗中的独特潜力?


任金海教授


AA是一种常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细胞破坏,进而引起一系或者多系的血细胞减少。AA的传统治疗方案以免疫抑制剂为主,近年来,随着TPO-RA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TPO-RA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的联合策略已成为目前AA常用的治疗方案。


从作用机制来看,TPO-RA可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的跨膜结构域相互作用,启动信号级联反应,诱导髓系祖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促进血小板的生成1。TPO-RA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和TPO-R胞外区结合的生物制剂,另一类是和TPO-R跨膜区结合的小分子非肽类药物。其中,海曲泊帕是二代小分子、非肽类TPO-RA,可与TPO-R的跨膜区结合,激活TPO-R依赖的STAT、PI3K及ERK信号转导通路,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血小板生成。因海曲泊帕与TPO-R跨膜区结合,不同于内源性TPO与胞外区结合的作用机制,因此理论上二者具有协同效应。此外,由于海曲泊帕是小分子非肽类药物,也决定了其不具有肽类TPO-RA的免疫原性2


值得注意的是,海曲泊帕分子结构中含有铁离子螯合基团,能够增加患者体内储存铁的排出,对铁过载患者有一定的祛铁作用1。这提示海曲泊帕在发挥促造血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降低NSAA患者,尤其是输血依赖型(TD)NSAA患者的铁负荷,减少长期输血带来的铁过载及感染风险。


医脉通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基于TPO-RA的联合治疗方案能提升NSAA患者的疗效。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您能否深入分析这些联合策略对患者生活质量、血液指标及长期生存率等方面所带来的实质性改善?


任金海教授


近年来,TPO-RA类药物在AA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海曲泊帕为代表的TPO-RA联合环孢素A(CsA)的方案,为NSAA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新策略。


在刚刚结束的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施均教授团队再次证实了海曲泊帕在NSAA(尤其是TD-NSAA)中的治疗获益。研究共纳入54例新诊断的NSAA患者(25例TD-NSAA,29例非输血依赖型[NTD]NSAA),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足剂量的海曲泊帕(15mg/d)联合CsA治疗3。治疗第16周和第24周时,54例患者的总缓解率(ORR)达81.5%,达到血液学缓解的中位时间为6周。在TD-NSAA患者中,第16周和第24周的ORR均为88%,达到血液学缓解的中位时间同样为6周。在安全性方面,只有2例患者出现了三级以上的不良事件,且未出现与海曲泊帕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这一结果提示,采用足剂量的海曲泊帕(15mg/d)联合CsA,经过4-6个月的规范治疗,约80%的患者可以实现良好的血液学缓解,且海曲泊帕为口服给药,无需频繁往返医院,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此外,我国另一项研究发现4,使用TPO-RA是TD-NSAA进展为SAA的保护性因素之一,接受TPO-RA治疗的患者进展为SAA的风险仅为未使用者的1/10,提示TPO-RA能有效促进造血,降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同时也能降低进展为SAA的风险,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医脉通

鉴于TD-NSAA的高疾病进展风险,从延缓疾病进展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尽早启动TPO-RA治疗是否必要?在您的临床经验中,早期足剂量干预能否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任金海教授


随着病程延长,TD-NSAA患者的生存预后逐渐恶化,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并且存在向SAA转化的风险。鉴于其特殊性,临床建议尽早启动TPO-RA联合IST治疗,推荐海曲泊帕足剂量(15mg/d)起始,并持续治疗6个月,以提高血液学缓解率,降低进展风险,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我国学者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Ⅱ期研究5,纳入了在6个月内被诊断为TD-NSAA且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CsA单药治疗的历史队列,海曲泊帕联合CsA的ORR显著更高(17.9% vs. 57.1%,P=0.001)。6个月后,海曲泊帕联合组的ORR能进一步提升到75%,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P<0.001)。到末次随访时,海曲泊帕联合治疗组的ORR持续升高到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P<0.001)。


医脉通

当前NSAA的诊疗过程仍需系统性优化。您认为在未来应如何构建更为规范化的治疗路径,以提高NSAA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任金海教授


首先,在治疗过程中,足剂量与足疗程用药是疗效的重要保障。以海曲泊帕为例,建议采用15mg/d的足剂量起始治疗方案,并坚持足疗程治疗,这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小剂量起始不仅会延迟起效时间,还难以让患者达到理想的缓解深度;而足剂量起始并完成足疗程治疗,可加快起效速度、提升缓解深度,同时减少疾病复发,降低后续管理难度。


其次,对于AA患者而言,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管理,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监测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同时提升患者对疾病进展风险及治疗依从性的认知,将助力进一步提升疗效。


最后,持续推动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动态更新,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不断完善内容,及时整合TPO-RA类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细化不同亚型患者的治疗路径,是促进NSAA诊疗规范化、同质化的重要举措。



图片


任金海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

河北医科大学内科学系血液学组组长 

河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河北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委员

CSCO骨髓瘤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协会恶性血液病专委会副主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疾病专委会常委

河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医学参考报血液学专刊常务编委

《BLOOD》中文版血栓止血专刊编委

《中国实用医刊》编委

《临床医学》编委

日本长野赤十字病院访问学者


参考文献
1.刘紫薇,李莉娟,陈苗.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01):32-47.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治疗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马军,秦叔逵,等.海曲泊帕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白血病.淋巴瘤,2022,31(10):577-582.
3.Lele Zhang, Qian Liang, Jun Li, et al. Adding hetrombopag to cyclosporine for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 a phase 2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2025 EHA. Abstract PF669.
4.陈小玉,杨慧,张婷,等.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联合环孢素A治疗输血依赖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01):48-53.
5.Shen S, Hu Q, Yang C, et al. Adding hetrombopag to cyclosporine a improved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ransfusion-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 Ann Hematol. 2024 Oct;103(10):424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