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2013】林桐榆教授专访:口头报告感想

来源:医脉通 2013.06.02
我要投稿
 
       在201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林桐榆教授做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医脉通的编辑有幸在会议现场采访到了林教授。林教授介绍了他本次口头报告研究成果的设计初衷,谈了他参加ASCO年会的感想与体会以及给年轻医生的一些建议,详细内容如下:

林桐榆教授

       医脉通:林教授您好!请问今年是您第几次参加ASCO会议?

       林桐榆教授:我参加ASCO会议应该是从1998年开始,所以说在中国同道中我算是比较早的一批参加ASCO会议的医生了。

       医脉通:那今天刚刚您也做了口头报告,听了几项关于淋巴瘤的口头报告,请问您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

       林桐榆教授:我们以前也有很多poster ,但没有大会口头报告。今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我的团队有两个口头报告,一个是我的,一个是黄河博士的,这都是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成绩,也是代表着CSWOG的成绩。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在中国,各个科研单位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做出一些得到国际认可的科研成果,我们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的加强,在国际上的发言机会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学者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医脉通:林教授,您的这项口头报告的内容很受欢迎,请问您设计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什么?您当时是怎么考虑做这项研究?这项研究对中国肿瘤患者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林桐榆教授:其实任何时候每一个临床研究都是想改善病人生活治疗和提高治愈率,使疾病最终能够被治愈,然后攻克癌症。没有一项研究不是希望这个目的的,就是说所有研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任何临床研究我们都是希望要不就是病人的生存期延长,要不就是生活质量改善。

       医脉通:林教授,您当时怎么想到了将CHOP方案和CID-ATT方案进行对比的呢?

       林桐榆教授:首先,当时还是标准治疗,但是疗效不好。像这种情况就必须选用一种非交叉耐药的方案,就像刚刚两位教授问我,在T细胞淋巴瘤目前哪种药疗效最好,其实目前还没有,那就只能用非交叉耐药的方案。也需要进一步去研究,那么,这时候就应该通过转化研究。比如我们一些病人CHOP方案的疗效不好,但也能看到30%有效,70%不行。但我们的方案80%疗效好,那也有20%不好,所以不能说我们的方案就100%好。所以就是说继续改善仍有空间,继续研究仍有动力。

       医脉通:那刚才您也听了几项的口头报告了,给您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呢?

       林桐榆教授:今天的口头报告基本上都是以靶向治疗为主。那么靶向治疗哪些靶向是最对的,现在目前看到的都是很早期的研究,说明肿瘤的治疗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治愈癌症。

       医脉通:刚才您的报告是作为口头报告,您的博士生黄河老师的报告也是作为口头报告,而且本次ASCO的会议上有好多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者提交的一些报告,这说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具有很高国际影响力,那么,您对于年轻的学者在科研方面和学术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林桐榆教授:像我们医院在这次会议上一共有3个报告,因为我们每一个研究都需要做的很仔细,每一个研究都可以针对目前的热点、难点去做。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有所产出,像我们这两个研究都做了很长时间,我的研究是从2006年到去年,6年的时间。另外一项研究也是2008年到去年,4年的时间,所以说这种研究是需要时间比较长的研究。

     年轻医生,因为晋升,面临论文产出的问题,但是短期内产出的论文质量如何保证?我们的建议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要想一想如何能真正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根据临床需要设计科研课题,认真专研,最终拿出高水的科研论文,这样才能对年轻医生有所帮助。另外,还是要呼吁社会各界,不要以SCI文章去评价医生,医生不仅要做科研,还有很多的临床工作要做。

更多阅读
【ASCO2013】CID-ATT方案可作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