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侵袭性纤维瘤病1例
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起源于肌肉、深筋膜和腱膜等处的富含胶原纤维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几乎可见于全身各部位,高复发性和不发生远处转移是其显著特征。
鼻腔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血管外皮细胞瘤是血管外皮细胞来源的软组织肿瘤。也有学者认为,其只是一种生长方式,而不是一种肿瘤实体。后腹膜及下肢多见,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国内外均少见报道。
儿童鼻咽部成熟性畸胎瘤1例
畸胎瘤为胚胎性肿瘤,由全能的胚芽细胞衍生而来,包含3种胚层细胞的一种或更多的成分,常包含不属于发生部位器官的组织。
咽喉部异位胰腺致喉梗阻一例
患者男性,13岁。因反酸嗳气、咽部不适6月余,喉头痰鸣1周入院。
首发于咽淋巴环的套细胞淋巴瘤1例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起源于淋巴结滤泡套区内小B细胞的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惰性及侵袭性淋巴瘤的共同特点,预后差。MCL多原发于结内,通常表现为广泛性的淋巴结肿大,亦有约10%~15%的病例仅表现为结外病变而无淋巴结肿大,首发于咽淋巴环的套细胞淋巴瘤临床未见报道。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及鼻腭囊肿揭盖造袋术1例
患者,男性,30岁,2年前出现持续性双侧鼻塞,反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诊于我科,鼻内镜检查见鼻中隔明显向左侧偏曲,鼻中隔左侧有棘突,接近左侧下鼻甲。
3769109: 治疗大概需要多少钱
喉部肿物1例
患者,男,64岁,咽部异物3月。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就诊我院门诊后行抗炎治疗症状缓解2天后症状反复。
aidi3527: 门诊检查不应常规间接喉镜检查吗?会厌囊肿很容易发现的。
支撑喉镜下喉癌激光切除术后并发桡神经损伤1例
患者,男,56岁,反复声嘶1年,加重2个月。于2016-10-19门诊电子喉镜检查示:双声带活动正常,喉后部黏膜充血明显,右声带下缘见假性声带沟,左声带见广基灰白色粗糙增生物,前靠近前连合,后接近声带突。
声门型喉癌1例
患者,男,40岁,发现喉癌2月余,化疗2周期。患者2年前感冒后出现声音嘶哑,持续约5~7天,自行缓解,间断性声音嘶哑,持续约1年。
以鼻中隔穿孔为主要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患者,女,26岁,以鼻中隔穿孔3个月为主诉于2017-01-04到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否认鼻中隔及鼻腔手术史。
双极电凝后迟发鼻中隔脓肿致鞍鼻2例
双极电凝作为内镜下鼻出血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被广泛应用。在处理鼻中隔Little's区出血时,不当的操作以及忽视治疗后鼻腔情况的观察和随诊,有可能导致鼻中隔软骨坏死,进而形成脓肿,更甚者形成鞍鼻畸形。
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1例
患者,男,79岁。因双侧鼻塞伴流清涕3周余于2016-03-27入院。专科检查:双侧鼻腔可见半透明荔枝肉样新生物,表面光滑,质软,触之不易出血,麻黄素不能使其收缩,鼻道内有大量黏脓样分泌物,鼻窦区无压痛。
筛窦重叠黏液囊肿1例
患者,女,32岁。因“右眼突出半月”入院。入院前半月开始右眼胀,伴右眼外凸,无明显双侧鼻塞,首诊眼科予眼眶CT水平位扫描示右侧鼻窦软组织肿块,眶纸板骨质缺损,转我科门诊,予鼻窦增强CT冠状位扫描,考虑右侧额筛黏液囊肿收住院。
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喉厚皮病1例
患者男,39岁,以反复咽喉异物感50天于2016年12月就诊我院,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喉异物感,无声音嘶哑、无咽痛、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吞咽困难等不适,曾多次就诊外院,给予口服抗生素及布地奈德雾化等治疗,咽喉异物感无好转就诊我院。
儿童筛窦神经鞘瘤1例报告
患儿,男,10岁,因“反复左侧鼻腔出血伴左侧鼻塞、嗅觉减退1年”为主诉于2012年5月6入院。鼻内镜检查可见左侧中鼻道一新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突入总鼻道,未达后鼻孔,鼻中隔向右侧偏曲,左侧鼻腔通气欠佳,嗅觉减退。
双侧中鼻道及副鼻窦息肉CT病例
患者男,23岁,双侧交替性鼻塞、流脓鼻涕伴头痛十年,加重1年。双侧鼻腔及双侧上颌窦内可见异常密度影,平扫呈低密度,内可见多发斑片状稍高密度影。病变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
成人腮腺富脂肪血管瘤1例
患者男,58岁。因左侧耳下肿物3 d余于2016年4月19日就诊。左侧耳后腮腺区轻微肿大,按压可触及红枣大小肿物,中等质硬,无明显疼痛,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上颌窦纤维血管瘤1例
纤维血管瘤在耳鼻咽喉科多发生于鼻咽部,其发生在上颌窦者很少,近期我科室诊治上颌窦纤维血管瘤1例,现报道如下。
臂丛神经阻滞诱发短暂听力障碍一例
患者,女,48岁。因“右手外伤2h”入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右侧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青霉素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耳疾病病史,否认耳毒性药物使用史。
累及鼻中隔的Rosai-Dorfman病2例
Rosai-Dorfman病又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是起源于骨髓干细胞的非肿瘤性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鼻腔鼻窦的RDD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表现,易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