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医生的临床决策好帮手

医学资讯传递,病例实战宝典

打开
口腔科
经典病例

左氧氟沙星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致过敏性休克1例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 OMSI)作为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治疗无序、欠规范、不及时,且相关研究发展滞后,呈现重症感染增多、耐药菌感染增多等特点,常因急症就诊和收治,又因特殊解剖结构特点,一旦感染控制不及时,会导致气道阻塞、纵隔炎、坏死性筋膜炎、脑脓肿、颌骨骨髓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致死风险增加。

安氏Ⅱ2类错(牙合)的早期矫治及长期临床观察1例

安氏Ⅱ2类在欧洲国家人群中发病率为5%~12%,国内学者研究的发病率为5%~18%。在患者生长发育高峰前期和高峰期,通过对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实施改良,可为进一步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本文介绍了采用聚合瓷高嵌体进行咬合引导的安氏Ⅱ2类错病例1例,为安氏Ⅱ2类错的临床矫治提供新思路。

颌面部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1例

患者,男,58岁。自诉“左面部无痛性肿物6年余”我院就诊。患者于201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颌面部肿物,初起绿豆大小,后逐步增大至桃核大小,否认疼痛,未予诊疗。2023年1月开始肿物明显增大,无疼痛出血,于外院行B超检查,示左侧脸颊皮下软组织混合回声团,未予治疗。2023年6月5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颌面部肿物”收治入院。既往史及个人史:无特殊。家族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

1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是一组可广泛侵犯多个系统和器官的肿瘤性疾病,其特征是广泛的器官受累和功能障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常见,成人发病率较低。LCH发病罕见且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可发生于全身各个器官,口腔较为罕见,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本文将报道发生于口腔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特征。

腮腺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女,39 岁,因“左侧腮腺区无痛渐增性肿物3 个月”入院。3 个月来患者腮腺区肿物无明显诱因渐进性增大,伴有表面皮肤瘙痒。检查见左侧颌后腮腺区有一约1.5 cm×1.0 cm 大小肿物,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无明显压痛。肿物质韧,活动度差,边界不清,与表面皮肤黏连,无波动感,无面神经损伤症。超声检查显示双侧腮腺体积增大,腺体回声增粗、不均匀,内见多发点状强回声及囊性回声,部分透声差。

细丝轻力非拔牙矫治深覆(牙合)深覆盖病例1例

安氏Ⅱ类错(牙合)为临床中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颌骨以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以及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置,磨牙为远中关系。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深覆(牙合)、深覆盖,并伴有上颌前牙唇倾、下颌前牙舌倾,面型上表现为开唇露齿,侧貌为凸面型。

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帕金森无牙颌患者修复一例

患者,女性,78岁,近几十年来全口牙齿陆续脱落或拔除,常年无法进食。曾多次行全口义齿修复,也曾BPS修复,上颌效果尚好,但下颌效果欠佳,均因不适未佩戴,故要求重新制作上下颌全口义齿。患者帕金森病史10年,2019年安装脑起搏器联合药物治疗控制帕金森病情,现精神状态好,配合度较高。

累及颞下颌关节整体结构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

女,56 岁,以渐进性开口受限3 年余,右侧耳前区肿物1 年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大约3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开口受限,无其他伴发症状,未行治疗。1年前无意间发现耳屏前出现一“核桃”大小肿物,质硬,此后出现持续性耳鸣。否认系统性疾病史、颌面部创伤史和特殊用药史。

1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种植联合治疗5年观察

重度牙周炎是全球第六大流行性疾病,其患病率高达9.8%,在中国患病率已超过30%。重度牙周炎会致软硬组织缺损和牙列缺损,从而严重影响口腔功能。本病例为广泛型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序列治疗联合修复种植治疗,实现了牙周组织再生,恢复了完整牙列。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发生一过性失明1例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口腔颌面外科常用麻醉方法之一,因简便易行,故应用广泛。非直视在一个神经、血管丰富的间隙内操作,常发生并发症,如断针、疼痛、血肿、牙关紧闭、暂时性面瘫、神经损伤等,但引发眼部症状者罕见。

先天性牙龈瘤2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1871年,Neumann首次提出了先天性牙龈瘤这个概念,此后学者们先后报道了200多例这种罕见病变。人群中先天性牙龈瘤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六。在新生儿中,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比例在10∶1~9∶1。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上颌骨,主要位于上颌切牙区,其发病率是下颌骨的2~3倍。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上颌后牙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与前牙和下颌后牙相比,上颌后牙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发生率更高,且其所在区域毗邻上颌窦,与上颌窦之间形成了解剖及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复杂结构,即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在维持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相互协作,保持动态平衡。

CBCT辅助定位取出舌根内鱼刺异物1例

患者,男,51岁。因“舌部肿痛半月余”就诊。患者于半月前进食淡水鱼时自觉鱼刺刺入舌体,自行“喝醋、吃韭菜”无果,次日至当地医院就诊并行喉镜检查,未检查出鱼刺存留,自行服用止疼药后疼痛可缓解,但停药后仍感舌部疼痛。本次就诊2 d前,患者舌部肿痛加重,致言语、饮食、吞咽困难,遂至我科就诊求治。

咽旁后间隙神经鞘瘤2例报告

患者男性,18岁,因体检发现左侧咽旁间隙肿瘤5个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5个月前体检时行颈部CT检查时发现左侧咽旁间隙肿瘤,无咽部异物感,无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专科检查:左侧软腭隆起明显,悬雍垂向右侧偏斜,口角不偏,张口无受限,伸舌居中,双颈部对称,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年轻恒牙复杂冠根折微创治疗1例报告

复杂冠根折是涉及牙体硬组织、牙髓及牙周组织损伤的牙外伤,好发于上颌中切牙;其发生率约占全部牙外伤的8.2%。复杂冠根折的治疗主要包括牙髓治疗和牙体修复;针对发生于年轻恒牙的复杂冠根折,既要尽可能保留生活牙髓以促进牙根继续发育,又要尽量在短时间内恢复牙齿的美观和功能,以减少牙外伤对儿童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和社交压力,同时还要兼顾治疗的复杂程度、创伤大小和患儿的配合度。

上颌磨牙原发性牙根纵裂1例

临床查见患牙牙根纵裂但未行任何牙髓治疗,非根管治疗相关的牙根纵裂被称为原发性牙根纵裂(spontaneous 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其病因复杂,发病部位隐蔽,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常出现漏诊和误诊。本文报道截根术与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磨牙原发性牙根纵折1例,通过文献回顾对其病因、诊断依据、治疗方式等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磨牙原发性牙根纵折的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基于病例研究的颌面部电锯伤防治策略探讨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急诊科共治疗颌面部电锯伤患者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为32~59岁。职业涵盖建筑工、伐木工、木匠,就职单位主要为个体(6/7),其中有83.33%(5/6)的个体未制定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且当事人从业年限普遍偏低,85.71%(6/7)的患者从业年限不超过2年。工人岗前培训率仅为28.57%,培训方式主要是施工现场简单讲解电锯的使用方法,欠缺规范。

以口腔苔藓样损害为口腔表征的银屑病1例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免疫炎症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皮肤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银屑病的皮损可发生在全身各处,但口腔黏膜出现病损较为少见且存在争议。本文报道了1例以口腔苔藓样损害 (oral lichenoid lesions, OLL) 为口腔表征的银屑病病例,探讨银屑病口腔表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种植牙龈外展隙与运动型食物嵌塞的关系思考

龈外展隙是指相邻牙齿邻接区向龈方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一般情况下,龈外展隙被牙龈乳头所充盈。受牙槽骨吸收等因素影响,种植牙周围龈乳头常发生萎缩,形成“黑三角”。部分学者主张增加接触区面积,减小龈外展隙,认为该做法可减少黑三角,降低食物嵌塞发生率。然而,其他学者认为牙冠外形不宜过于宽大,应保证牙冠周围的龈外展隙空间,以利于龈乳头健康,方便牙周清洁。

自体骨-异种骨混合的钛网支撑的引导骨再生伴角化龈增量的美学区连续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一例

上颌前牙区是口腔美学修复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学区种植是难度较高的种植手术。上颌前牙区修复需恢复咬合关系的同时,还需恢复良好的牙体形态、红白美学和牙弓弧度,对种植体植入的三维轴向、唇侧软硬组织的厚度等有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