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医生的临床决策好帮手

医学资讯传递,病例实战宝典

打开
口腔科
经典病例

第一恒磨牙阻生伴冠内病损1例

萌出前牙冠内病损是未萌(或部分萌出)的恒牙牙冠部的缺陷,通常无症状,X线上偶然发现。好发于第一和第二恒磨牙,阻生的牙齿和延迟萌出的牙齿患有该病损的风险增加。该文报告1例阻生恒磨牙萌出前牙冠内病损,伴发牙根发育畸形。

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指导下的全口精准咬合重建1例

咬合重建是一种咬合改良方法,是指利用各种修复方法重新建立均匀稳定的上下牙列咬合状态以消除因异常引起的咀嚼系统紊乱,恢复口颌系统的正常功能,包括重建颌位关系与正常的关系,恢复合适的垂直距离,使之与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功能取得高度协调。

锥形束CT诊断双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对称性三根三管型1例

对患牙根管解剖形态的精准把控是根管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上下颌第一及第二前磨牙常因位置特殊成为龋病、牙体楔状缺损以及牙髓病根尖周病的高发牙位。第一前磨牙最常见的就是单根型及双根型,双根三管或三根三管型在临床中较为罕见。由于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变异度较大,容易在治疗时遗漏根管,增加了根管治疗的难度。

鼻内镜引导下摘除替牙期儿童上颌低位倒置埋伏牙伴囊肿1例

上颌埋伏牙是发病率较高的牙发育畸形性疾病,好发年龄为7~15岁,此阶段为青少年替牙列时期或恒牙建的初期。埋伏牙常包括多生牙及阻生牙,发病率约为8.56%。埋伏牙的发生可能会造成恒牙移位、邻牙根尖吸收或合并颌骨囊肿等并发症,且因不同程度的压力变化,导致咬合紊乱。

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非手术治疗1例

牙内陷是牙胚发育期成釉器或上皮根鞘过度增殖,卷叠入牙乳头引起的牙冠或牙根发育异常,前者称牙冠内陷,后者称牙根内陷。牙内陷最常见于上颌侧切牙,近年来总体发病率多在0.3%~10%,且发病率随着内陷程度的增大而降低,牙根内陷更是罕见报道。国内外对牙内陷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精简、准确且较为全面的Oehlers分类法应用最为广泛。

上颌第一磨牙遗漏MB2伴根尖囊肿的多学科联合治疗1例

患者,男,63岁,16根管治疗后冠修复10余年,颊侧牙龈肿胀流液3个月。专科检查:16颊侧近中根尖区见瘘道形成,渗出液清亮。患牙颊侧根分叉暴露但探针未能穿通,牙龈无红肿,叩诊不适,无松动。

骨性Ⅱ类伴埋伏牙双期矫正病例1例

骨性Ⅱ类错畸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颌面畸形,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是下颌发育不足、上颌发育过度或二者兼有,但大部分原因可能是下颌骨发育不足或位置后移。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骨骼畸形可以通过功能矫治进行早期干预,来改变异常的肌肉形态,消除不良的口腔习惯,改善面型及心理异常,促进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意向性牙再植术治疗双根型上颌侧切牙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例

畸形舌侧沟(palatal radicular groove,PRG)是一种发育异常,表现为从前牙舌侧窝向根方延伸的深浅不一的畸形沟,通常见于上颌前牙区,尤以上颌侧切牙多见,该特殊解剖结构使上皮难以严密附着牙颈部,使牙周组织容易被破坏、细菌容易定植。畸形舌侧沟患病率为2.8%~18.0%。

龈壁提升术结合全瓷冠修复牙体重度缺损1例

牙齿龈壁提升术,是一种利用树脂材料作为基底,将龈下缺损的边缘提升至龈上,从而获得良好的隔湿,为后续的间接修复操作提供便利,是目前针对累及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以下缺损提出的一种微创修复技术。

嵌入性牙脱位牙根吸收治疗1例

嵌入性牙脱位是指牙受到沿牙长轴方向的力后进入牙槽窝深部的一种移位性损伤,在牙外伤中发生率较低,但预后最差。恒牙嵌入性脱位的发生率为0.3~1.9%,最常发生于上颌中切牙。嵌入性牙脱位根据牙齿挫入的程度分为:轻度,挫入深度< 3 mm, 中度,挫入深度3~7 mm(含3 mm和7 mm),重度,挫入深度 >7 mm。

双侧颌下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瘤1例

患者男,41岁,发现颌下2个无痛肿物缓慢增大10年,外院超声提示混合瘤可能性大;既往体健。查体:颌下左、右侧分别扪及2.5 cm×1.4 cm、3.0 cm×1.7 cm质硬肿物,边界清,活动度可,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挤压双侧颌下腺后见清亮唾液自导管口溢出;未触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

改良“膜袋”技术用于上颌窦膜穿孔修补1例

充足的牙槽骨骨量是口腔种植体植入的必要条件之一。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lateral window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LSFE)是一种可预测的上颌后牙区骨增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相对安全性,种植体10年以上存留率超过90%,但也有一些相关并发症,如窦膜穿孔(sinus membrane perforation,SMP)、出血、感染、骨增量材料移位等。

钛网植骨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改善上颌磨牙区严重骨缺损病例1例

目前,种植牙修复现已成为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主要修复方式。临床上常由于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牙槽骨垂直及水平骨量不足。此种情况下,口腔种植的前提和基本目标之一是恢复和重建丧失的骨组织,从而可以在最有利于修复与美学效果的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

基于目标修复体空间指导的多级备牙导板精准修复严重倾斜牙1例

患者,女,54 岁,主诉为多颗牙拔除1 个月,要求改善美观和咀嚼。患者自述近2 年来,口内多颗牙齿松动、移位,一直未治疗;近3 个月来因疼痛不适、影响饮食,分批次拔除Ⅲ度松动牙齿、根管治疗右上和左下尖牙并行系统的牙周治疗,目前情况稳定1 个月余。

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动态监测口腔扁平苔藓伴上皮异常增生病情及光动力治疗1例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炎性口腔黏膜病,因其具有癌变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其纳入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OPMDs)的范畴。OLP的治疗手段包括去除刺激因素、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仍缺乏明确的预防癌变作用。

数字化辅助下牙根先脱位拔除上颌第二磨牙根分叉间埋伏第三磨牙1例

本文报道1例改良Archer分类为D类的左上颌超高位阻生牙,位于左上颌第二磨牙牙根之间,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避开邻牙牙根,采用颊侧开窗,牙根先脱位、牙冠后脱位的方法拔除,创口小、去骨量少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了术中、术后各类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反应轻、恢复快,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难治性糜烂型增生性口腔扁平苔藓1例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患病率为1%~2%,临床多表现为口腔黏膜对称分布的白色网纹,伴或不伴糜烂。OLP 在临床上分为网纹型、丘疹型、斑块型、萎缩型、疱型和糜烂型六型,通常简化为网纹型(reticular, R),萎缩型或充血发红型(atrophic, A)和糜烂型(erosive, E)。

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牙列缺损修复1例及文献回顾

患者,男,18岁。主诉:口内多颗牙先天缺失,要求处理。现病史:口内多颗牙先天缺失,曾于外院就诊,医师建议成年后再修复,未行处理,现已成年,遂就诊我科要求修复。既往史:先天毛孔发育不全,否认其他系统性疾病史及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双亲及姐姐没有出现外胚层发育不全表现,否认其他遗传病史。

双层技术修复牙龈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1例

牙龈瘤通常由菌斑、牙石、微生物、残根、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引起,与机械刺激或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此外还与内分泌因素有关。由于龈瘤所处的位置及大小,采用传统的手术切除后往往造成病损牙位功能和美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膜龈美学手术修复龈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问题,本文报道利用双层技术(结缔组织移植以及/加侧向转位结合冠向复位瓣)修复后牙颊侧牙龈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1例,治疗效果佳。

同侧腮腺原发2种不同肿瘤1例及文献回顾

多原发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MPT)是指在同一宿主单个器官或者多个器官同时或者先后发生的2个或者2个以上的原发性肿瘤。根据肿瘤发生时间,可分为同时原发和异时原发,其中异时原发里先发现确诊的为先证肿瘤(index tumor)即第一原发肿瘤,后发现确诊的为第二原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