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中的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自身状态感知的清晰程度及认识反应能力。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是指个体在意识清晰度、意识范围及意识内容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意识清晰度下降时患者表现为感知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与判断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感反应迟缓、定向力障碍及行为目的性缺失等。定向力障碍是评估意识障碍的重要指标。意识的维持依赖于大脑皮质及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性,意识障碍通常与脑器质性损害、躯体疾病所致或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相关[1]。根据意识障碍的表现和特征,可将意识障碍分为周围环境障碍和自我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可与多种疾病相关,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自我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主要和对自我处理神经网络相关,尤其在精神分裂症、自闭症、重度抑郁症及边缘性人格障碍中[4]。自我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结合相应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为主,综合多种治疗方法,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根据分类和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周围环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问诊查体参见“意识障碍”及“慢性意识障碍”词条,自我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可参见“分类”章节。本词条中主要对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中存在的自我意识障碍进行描述,周围意识障碍在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参照“意识障碍”及“慢性意识障碍”词条。表2 不同疾病中常见的自知力缺乏表现[14]
意识障碍的治疗首先要明确患者意识障碍的类型,周围环境障碍患者的治疗原则可参见“意识障碍”及“慢性意识障碍词条”;自我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结合相应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为主,综合多种治疗方法,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意识障碍[16]。
思维逻辑障碍
思维逻辑障碍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逻辑推理过程中的障碍,这种障碍从患者的概念形成到逻辑基本规律运用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语法及文字结构的错乱[1]。常见的思维逻辑障碍可包括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过分包含、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非逻辑性思维、诡辩症、矛盾观念和隐喻性思维等。思维逻辑障碍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人格障碍患者也可表现为思维逻辑障碍。思维逻辑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对患者言语行为以及思维过程的观察评估,并结合相应的标准化量表进行。其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思维逻辑障碍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表现。表1 思维逻辑障碍的常见临床表现及相关疾病[1,7-9]
思维逻辑障碍属于思维障碍,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其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脑电图在精神科的应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自发的生物电活动来评估脑功能的无创性生物物理检查方法。它不仅能够揭示脑的生理功能,还能反映脑的病理变化,因此在理解脑部疾病及其他相关病症引起的脑功能改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临床诊断的关键工具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脑电信号分析和处理方法显著提升了对大脑皮层活动及功能状态的量化和评估能力。不同频率的脑波包括δ波、θ波、β波和γ波,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进一步丰富了对大脑功能状态的理解。EEG在精神科的临床应用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癔症、强迫性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多动症、睡眠障碍的诊断和鉴别及精神科用药的辅助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