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头吸引器复位新生儿颅骨大面积凹陷性骨折1例并文献复习
新生儿颅骨骨折多见于经产道自然分娩者,剖宫产所致在临床较为少见。其中以线性骨折最常见,其次是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较少发生。颅骨骨折时,如果颅骨外板的塌陷程度超过颅骨内板的平面,称为凹陷性骨折,约占7% ~10%,可单独存在或与线性骨折合并发生。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长期疗效观察
颅内动脉瘤是危害生命的一类高发脑血管病。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提高,其病残率及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对于大型、解离性(夹层)或累及多个分支的复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搭桥术在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动脉瘤复发率方面,较传统治疗手段仍具明显优势。
颅内神经内分泌癌1例
男,74 岁;因右下肢乏力1 年,加重2 个月于2024 年3 月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MRI 示左侧颞叶一不规则类圆形囊实性占位,最大横截面积为33mm×44mm,囊性部分呈长T1、T2 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MRS 分析显示1 号相位点CHO峰明显升高,NAA 峰降低。初步诊断: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
应用脑脊液mNGS-CNV分析辅助诊断合并脑积水的脑膜癌病1例报告
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又称癌性脑膜炎,泛指各种恶性肿瘤转移至硬脑膜、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及脑脊液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等。本文报道1例病前无明确肿瘤病史的脑膜癌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希望能为对于该疾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一些思路。
急性直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一例
患者 女性,40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1天,于2020年5月7日入院。患者1天前(5月6日)约17∶00无明显诱因出现全头部胀痛,伴全身乏力、疲劳,5月7日2∶30头痛症状进行性加重,呈持续爆炸样、以双侧颞叶为著,伴恶心、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期间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后好转,小便失禁1次。
误诊为颅烟管瘤的垂体母细胞瘤一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垂体母细胞瘤(pituitary blastoma,Pit B):是一种罕见的原始的垂体恶性胚胎性肿瘤,2008年Scheithauer等首次描述,2017年被WHO确认。国内外文献报道此类病例共约20余例。此病常发生在幼儿中,通常能在2岁前得到确诊,女性略多见。Youliny等人也曾报道过一例19岁女性病例。临床表现主要是Cushing's综合症;神经性眼病;尿崩症。
大脑半球多脑叶离断术治疗顽固性癫痫三例
大脑半球多脑叶离断术主要适用于癫痫病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且对侧大脑半球功能相对完好的患者。研究发现大脑半球多脑叶离断术在治疗特殊类型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能实现长期无癫痫发作,其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在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近年来,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逐渐成为处理特定部位颅内动脉瘤的可靠手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替代经典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Lawton教授将其视作第一代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和第二代高流量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之后的第三代脑血管搭桥术。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在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较多,很少应用于位于基底动脉(BA)的复杂动脉瘤。
美罗培南静脉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摩根摩根菌致术后颅内感染1例
患者,女,46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昏伴耳鸣3+月”于2022年5月21日入院。患者3+月前出现阵发性头痛、头昏伴耳鸣,偶有恶心、呕吐,行头颅MRI考虑“垂体腺瘤”,为进一步治疗,入住神经外科。入院查体:体质量60 kg, T 36.3℃,P 80次/min, R 20次/min, BP 126/89 mmHg, 意识清楚,精神可,双眼视力正常,视野无缺损,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手术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罕见成人小脑半球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pilomyxoid astrocytomas,PM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故临床对PMA 的认识不足,缺乏综合研究,既往个案报告多为儿童PMA,关于成人的PMA 病例尚不多见
颈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一例
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可有效降低其卒中的发生率。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面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自发性疼痛为特征,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颅骨多发性血管肉瘤1例报告
患者女,23岁。因偶然发现右侧颞顶部包块1月余入院。专科体格检查:头颅右侧颞顶部可扪及1个约2.5 cm×2 cm的包块,质软,活动度差,轻微压痛,头皮无破溃、红肿,无发热。头部CT:右侧顶骨、颞骨及枕骨髓腔内见多个结节状等密度影,较大横截面约2.3 cm×2.0 cm,边界清楚,邻近骨内外板均破坏。右侧顶部病灶周围皮下软组织稍肿胀。各脑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
颅底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的一种类似动脉瘤样膨胀表现的骨性病变,颅底并非其常见发生部位且误诊率较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1 年12 月收治的1 例颅底ABC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诊断及颅底特殊部位病变手术技巧进行经验总结。
蝶鞍区原发性软骨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软骨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恶性实体瘤,好发于骨盆、肋骨、肩胛骨以及四肢长骨等部位。蝶鞍区软骨肉瘤极其罕见,主要发生在蝶鞍区的软骨组织,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和低发病率,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D Slicer 三维重建辅助诊治大脑前动脉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
颅内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intracranial pseudoaneurysm,TIPA)常见于锐器穿刺损伤、交通事故等,大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床突段以及大脑前动脉远端分支,如胼周、胼缘动脉,受伤机制包括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本病临床少见,起病隐匿,一旦破裂出血,则后果严重。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处理方法尚无统一意见。
三脑室区节细胞胶质瘤1例
患者女性,41 岁。因“2 个月前体检偶然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于2021 年2 月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入院后体格检查右眼外斜视,视野检查提示右眼近环形暗点,左眼上方暗点,双眼向各方向运动灵活。余无阳性体征。
脑腱黄瘤病一例报告
患者女,29 岁,主诉“智力发育低下、运动不耐受伴反复癫痫发作23 年”。为求诊治,家属分别于2000 年、2016 年携带患者在外院就诊,诊断为“癫痫、白内障”,先后予以氯硝西泮、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控制癫痫症状,并行双眼白内障手术。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桥接治疗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相关儿童颅内动脉瘤一例
颅内动脉瘤好发年龄为40~60岁,儿童颅内动脉瘤十分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5%~4.6%。目前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先天和后天多种因素相关,且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笔者报道了1例接受2枚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桥接治疗的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相关的儿童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期为探索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特殊结构三例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实时性、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筛查,但受限于成像原理,TCD仅能通过血流频谱的改变对病变作大致分析,但不同于MR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DSA等影像学检查可直观体现病变部位。
早发型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长期随访一例
患者男性,51岁,因肢体僵硬、运动减少8年,加重伴静止性震颤2 年,于2016 年3 月13 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患者于2008 年(36 岁)发病,表现为左上肢活动减少,以手部动作不灵活为主,后逐渐进展至左下肢,出现行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