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Gorham-Stout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2岁。因间断性头痛半个月余入院,半余月前患者出现无诱因头痛,以左侧顶部为甚,呈间断性针刺样疼痛。查体: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共济运动检查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头颅CT示右侧额顶叶囊片状低密度影,大小约3.5 cm×2.7 cm×3.2 cm, 边界清楚,与右侧颞顶骨相邻,颞顶骨部分骨质变薄、狭窄
Woven Endo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用于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剖结构复杂的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临床常采用“Y”形和“T”形双支架双微导管组合栓塞技术或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予以治疗,操作方法复杂,治疗中及治疗后血栓形成及复发风险较高。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2例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指发作自行终止的机制失败或异常持续发作的机制启动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状态,可以导致包括神经元死亡、损伤和神经网络改变等不良后果。当使用麻醉药物(如异丙酚、咪达唑仑等)治疗SE超24 h(包括麻醉剂维持或减量过程),SE仍无缓解或复发时,定义为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uper-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SRSE),发病率为每年0.7/10万~3/10万。
无脑膜附着的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附4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
脑膜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从无症状的偶发肿瘤到致命性肿瘤,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典型脑膜瘤基底位于硬脑膜,全切除可达到非常低的复发率。然而皮质下脑膜瘤缺乏硬脑膜附着,并被脑组织包围,是偶发性的,文献中仅偶尔报道。
症状性非急性期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血管内再通: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大脑中动脉M2段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也得到了指南的推荐。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颅内大动脉闭塞称为非急性期闭塞,如果侧支循环代偿不良,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大脑中动脉M2段非急性期闭塞根据侧支循环代偿的优劣,临床症状表现各异,可出现肢体偏瘫、麻木、失语,或者高级神经功能退化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成人弥漫性内生型脑桥胶质瘤伴椎管内播散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25岁,因“持续性头晕3个月”于2020年8月24日收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患者自述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部昏沉感,自觉头重脚轻,走路脚踩棉花感,站立步态不稳,间歇性视物水平重影,每次持续数秒,上述症状于3个月内逐渐加重。专科检查:双眼水平眼震,右视时为著,双侧咽反射消失,左下肢运动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退,双侧病理征阳性。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 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1993年被归类成神经元和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是一类多发生于儿童或年轻人大脑皮层的胶质神经元肿瘤。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归类为 1级的良性脑肿瘤,通常发生于幕上皮质,其起源于具有神经元分化的细胞,可能是纯粹的神经元起源或具有混合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成分。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 neurocytoma,EVN)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罕见肿瘤,多发于大脑半球实质内,相对于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而言,EVN更罕见,与CNC具有相似组织病理学特征,但生物形态学更广泛,临床极易误诊。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累及脑组织1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女,59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紧伴颜面水肿2+月”于2021年1月30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334 U/L,血浆D-二聚体3.57 μg/ml, 脑钠肽前体615.4 pg/ml。
枕骨斜坡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s)是一种充满血性囊腔的良性骨肿瘤,多发生于长骨,发生于颅骨的ABCs十分罕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11月年收治的1例发生于枕骨斜坡的A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CT表现为脑内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的颅内动脉瘤1例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是一种以脑动脉异常扩张为特征的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发生部位位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仅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3.2%。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病因,占全部SAH 的85%。极少数动脉瘤破裂后表现为脑内血肿或硬膜下血肿。本文报道1例CT表现为脑内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大脑后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的诊疗过程。
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诊治体会
脊髓髓内病变发病率较低,在其不同类型的病变中,髓内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5% ~ 6%,而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更是导致静脉充血和缺血致使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性恶化的罕见病变,一般年发病率(5 ~ 10)例/ 百万,占脊椎常见的血管畸形病变的60%~ 80%,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病情严重时甚至会有排便障碍、截瘫等。
逆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所致颈动脉夹层1例
患者,女,59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4+ h”于2023年5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4+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背部疼痛,并放射至双侧肩部,呈持续性撕裂样疼痛,伴大汗淋漓,无意识丧失、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胀等不适,遂来我院急诊就诊。
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致丘脑性痴呆MRI表现及文献复习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为少见颅内血管畸形,多属特发性,可能与颅脑外伤、感染、手术、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及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耳鸣、结膜水肿、眼眶充血、颅内杂音、颅内出血或梗死,罕见表现为丘脑性痴呆。本研究报告2例DAVF致丘脑性痴呆,结合文献分析其MRI表现。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下腰椎穿刺致急性椎管内血肿2例并文献复习
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 LP)是导致继发性椎管内血肿(intraspinal hematoma, ISH)形成的医源性因素之一,临床上发生概率较低。但随着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使用越来越频繁,由LP等医源性有创操作或者手术所导致的出血并发症也逐渐增加。本研究就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应用下,LP导致ISH形成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ECMO联合神经介入成功救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发病率、致死率高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aSAH的年发病率在6.1/10万人年,院前病死率为22%~26%。aSAH患者若救治不及时,常伴随循环障碍。
微导丝结合微导管辅助技术在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颅内破裂动脉瘤越来越多地选择血管内治疗,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对于血管分叉部的动脉瘤,或者瘤颈处有重要分支血管发出且分支血管需要保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辅助技术完成手术,如支架、球囊等,这些方法有时存在一定的难点和风险。
脊柱术后脑脊液漏伴颅内出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6% ~ 16.0%。脊柱术后并发椎动脉出血、颅内血肿等较为少见。术后并发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4% ~ 1.7%,其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神经功能障碍和癫痫等,可引起严重后果,症状和严重程度与出血速度和出血量相关。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7月23日收治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并发颅内出血患者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伴静脉脑梗死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26岁,因“头痛3 d, 肢体抽搐伴右侧肢体无力1+d”于2023年2月6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入院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我院门诊行CT检查未见异常,于外院住院
表达β-catenin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脑转移1例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是一种罕见软组织肿瘤,以MUC4 表达和FUS/EWSR1-CREB3L2/CREB3L1融合为特征。晚期可发生转移,但目前尚未发现转移至颅脑的病例。本文报告1 例经手术切除后证实为LGFMS 脑转移的病例。